中新社太原4月23日电 题:山西漆艺匠人:千年工艺中探寻“漆彩人生”
作者 杨佩佩
中国的漆艺有七千多年历史,传统制作方法有两百多种,对从事漆艺20余年的郭喜梅来说,一入“漆门”深似海,这漆艺足够她琢磨一辈子。传承工艺、创新品牌、作品“出海”……郭喜梅在这千年工艺中不断探寻属于自己的“漆彩人生”。
23日,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的一间工作室内,漆画、首饰盒、茶具、花瓶、丝巾等各种类型的漆器作品琳琅满目,51岁的郭喜梅将这些作品搬上“云”端,以线上展览方式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漆艺。
多年来,郭喜梅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展览,受到俄罗斯、德国、埃及等国家和地区客商的青睐。“受疫情影响,我们目前只能通过线上进行合作交流。这次展览有很多创新作品,刚好推介给他们。”
郭喜梅与漆艺结缘于20余年前,彼时,她和一家四代皆做大漆的张利志结婚。郭喜梅初见大漆制作的漆器很是惊喜,自己从小喜欢画画,有一定的基础,便决定从事漆艺。此后,她不断学习国学、绘画和大漆工艺。
郭喜梅介绍,传统漆器制作工艺所使用的天然生漆,即大漆,比较珍贵,来之不易。其来源于漆树分泌的汁液,一棵树每年割漆七八次,仅能得到一斤生漆,有“百里千刀一斤漆”之说。
“大漆是传统非遗手工艺中成本较高、耗时较久的一种,而且很多人对大漆有过敏性反应,接触后可能会出现呼吸不畅或突发性疱疹等症状,真正能够坚持大漆制作的人并不多。”郭喜梅笑称,自己与大漆亲密接触20余年仍安然无恙,是大漆的有缘人。
谈到漆器制作过程,郭喜梅直言十分繁琐。“一件作品要经历木材做坯、麻布包胎、刮灰、做纹理、上漆、推光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重复数次,每次都要耐心打磨,打磨后需要12个小时晾干,又要在荫房放置12小时以上,才能开始下道工序。”
郭喜梅告诉记者,自己耗时最长的作品是一幅漆画,历时一年半。中国漆画是从漆艺中脱胎而出的一个画种,这幅作品将漆画和山西文化元素相结合。黄河壶口瀑布、五台山、平遥古城等名胜古迹跃然画上,讲述着山西故事。
在大漆之路上,郭喜梅一直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不断学习。她多次前往福州、四川、天津等地拜访民间漆艺大师,学习研究漆艺的历史及工艺特点,同时还和年轻一代漆艺人进行思想碰撞,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传统工艺的发展既要注重传承,亦需重视创新研究。”郭喜梅说,20余年来,自己也在不断探索,依靠传统材料和技艺的同时,进行创新,她将漆艺融入首饰、丝巾、衣服等,让更多年轻人喜欢漆艺。
郭喜梅坦言,漆艺起源于中国,但在日本发展得比较好,她的侄女目前在日本学习大漆专业,她们经常互相探讨学习。郭喜梅希望众多中国漆艺人通过传承创新,将七千多年的漆艺发扬光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