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近年来,石嘴山市出台实施招才、引才、育才政策53个,条款共计246项,其中工资待遇类共有制度政策条款56条,薪酬激励类46条,培育类39条,考核评价类19条……2021年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5295名,较上年增长228.5%,全职引进4563名,其中博士5名、硕士332名、本科2748名,总数较上年同期增长203.4%,柔性引进专家团队76个,较上年增长65.2%……
一串串抽象的数字,展现的是人才汇聚的强大动能,也是石嘴山求贤若渴、图才奋进的热切愿望。
铺路架桥 培植招才引才沃土
初见马艺莎,她正在会议室开会。年轻的马艺莎大学毕业后遇到了年轻的宁夏北鼎新材料产业技术有限公司,了解到公司的前景后便义无反顾跟随公司来到了石嘴山,并享受到了免费入住人才公寓的福利。她回忆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办理公寓手续。当时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带我们将每个工作环节、每个部门跑了一遍。整个过程很有耐心,让我觉得很暖心。”
马艺莎(左)为来访者介绍公司概况
人才公寓不仅地处市中心,还提供严格的物业管理,房屋内床、衣柜、电磁炉、热水器、洗衣机等必需品一应俱全,申请者拎包入住即可。
经过几年的发展,宁夏北鼎新材料产业技术有限公司已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理工学院等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具备了高熵含能合金、高温合金材料的研发、生产能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来到石嘴山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城市求才若渴,对人才、对选调生很重视,受到重视就更激励大家充分发挥所学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贡献。”4月12日,马潇潇百忙中抽出时间和记者聊起自己来到石嘴山工作的感受。和马艺莎一样,马潇潇和一批来自清华、北大、西安交大等“985”院校的青年才俊汇聚石嘴山大展宏图。住房、就业、培训、晋升等全方位人才托举政策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全副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马潇潇目前在大武口区长胜街道潮湖村驻村担任书记助理,看起来温柔恬静的她利落能干,日常负责美丽乡村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宣传、村情调研,活动策划主持等,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马潇潇在工作中(中)
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静虹(左)与医护人员查看患者数据
“从石嘴山‘351’人才后备到宁夏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我成长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自治区和石嘴山市的人才政策红利,让我在带领团队发展的路上稳步前进。”4月12日,记者见到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张静虹时,她正在会议室拿着装修图纸和同事探讨医院改扩建工程相关事宜。张静虹告诉记者,通过自身经历让她意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今年47岁的张静虹扎根基层已有24个年头,享有石嘴山市特殊津贴,是市级人才“VIP”会员。近年来,张静虹主持科研12项,参与科研项目7项,发表论文18篇。获得石嘴山市科技进步奖、宁夏医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宁夏医学会论文优秀奖2项。2020年承担自治区疾控重点项目《宁夏气传花粉致过敏性鼻炎综合防治研究》专家组副组长,并带出了一批优秀学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使得石嘴山市在该领域处于优势地位。
近年来,石嘴山市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方法,加大引进力度,2021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5295人,首批560人获得高层次人才认定,享有人才“绿卡”,享受18项VIP服务,包括户籍办理、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障、项目申报、留学回国人员免税车服务、文化旅游、体育场馆、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等18项,对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对倍受关注的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领域作出了详细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新就业大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基础性人才,向其提供专家公寓、人才公寓、公租房、共有产权住房。石嘴山市委组织部人才科科长李学东介绍:“2021年,石嘴山市提供市级人才公寓113套、惠农区128套,市级公租房145套,共有产权房30套。”
“引、育、留”组合,全链条保障,让石嘴山成为吸引各类人才的热土,城市迸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新农人”逐梦乡村田野
曾几何时,石嘴山市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实用人才“青黄不接”,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瓶颈。同时,高层次人才缺乏,农村实用人才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老年化、知识老化,断层现象比较严重。
近几年,该市通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计划,争取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资金461.5万元,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1400人,其中培育生产型技能人才900人,经营管理型人才500人。通过“云上智农”手机培训平台、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在线学习平台等开展课件学习、在线学习、线上辅导,围绕奶牛、肉牛肉羊、绿色食品、葡萄酒、制种、瓜菜等重点特色产业。石嘴山市农广校“农民进高校”农民职业培训案例入选2020年中央农广校、中国农民体育协会“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案例”。适当放宽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条件,加速吸引本土人才回流基层、发展乡村。建立“农创客”“田秀才”“土专家”等农村实用人才挖掘和培育政策,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随着一系列人才政策落地有声,释放出的红利正在成为招才引才留才的强大催化剂,大大激发了民间创新、创业热潮。
任剑在地里松土
任剑检查玉米播种机
最近,平罗县黄渠桥镇通润村村民任剑正忙着对300亩鱼塘进行改造。“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碱地,通过芦苇栽植、围栏布置、道路硬化等改造,开展水产养殖、休闲垂钓等观光农业,现在有2万多斤鱼苗,收益一年比一年好。”任剑笑着说。“生态与农业息息相关,绿色生态路线是最好的发展路线。平罗县水产中心收到我要改造鱼塘的消息后表示支持,经过第一次的实地考察,给我带来了详细的改造规划建议。”
在发展的道路上,任剑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在石嘴山市和平罗县组织的农业培训班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如今,任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经营土地2000亩左右,累计支付农户地租160万元,向通润村支付经营分配收益25万余元。他经营的特色农家乐、休闲垂钓中心为当地乡村旅游打造了一个可复制的范本。近年来,先后荣获嘴山市“高级职业农民”、自治区“十佳职业农民”、自治区“十佳种植能手”等荣誉称号。
在任剑的主导下,当地15名农机大户联合组建了宁夏兴润达农机作业有限公司,整合农机资源,为周边乡镇村民及专业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事活动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以及机械植保服务,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极大方便了周围农户。
栽桐引凤 贺兰山下共筑梦
随着产业转型发展,石嘴山急需大量高科技人才及新兴产业紧缺人才。面对形势需求,石嘴山却没有“盲目撒大网”“捡到篮里就是菜”,而是根据自身禀赋,将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医药、新食品等作为转型突围的方向。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精准施策,寻找那个最适合的“她”和“他”。
陈晓燕(右一)和工人们查看枸杞生产情况
2012年,陈晓燕响应石嘴山市“归雁计划”回到惠农区,她带领燕子墩乡129名(户)枸杞农民(户)创办了惠农区杞红枸杞专业合作社,通过7年多的努力,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陈晓燕和美国Vitamax、陕西优源等合作伙伴共同投资近5000万元,在惠农区绿色农产品加工园区成立了宁夏灏瀚生物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将行业唯一的黑枸杞花青素提取生产线落户惠农,通过国内先进的无公害提取技术,采用超高速物理沉降分离技术、先进的膜过滤和分离技术,通过层析以及真空干燥浓缩技术,开发黑果枸杞色素、枸杞多糖等产品。
“园区的‘七通一平’政策,让我们享受道路通、给水通、电通、排水通、热力通、电信通、燃气通及土地平整等基础建设,让前来考察的客商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有利于我们业务的推广。”陈晓燕说。
宁夏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吴夏蕊(左)给团队成员讲解土壤特性
和陈晓燕一样,毕业于河海大学的博士吴夏蕊也响应石嘴山市的招才引才政策返乡创业,她的宁夏绿峰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宁夏盐碱地改良利用和藜麦种植推广。
吴夏蕊从小在石嘴山市长大,家乡无法耕种的盐碱地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15年,她带着耐旱、耐寒、耐盐碱的藜麦研究成果回到家乡,跑遍宁夏各处盐碱地进行取土化验研究。在确定了藜麦可以作为盐碱地改良培育作物后,她奔走在田间地头,和农户一起下地,在全区推广种植藜麦作物。
2016年11月,吴夏蕊以其“智慧农业”项目,登上央视《创业英雄汇》的舞台,被评为“2019CCTV中国创业榜样”之一,她的获奖词这样写道:“从城市到乡村,从繁华到荒芜,多少人离开,她却折返。山川做伴,藜麦私语,多少执着守日夜,多少寂寞卷春秋。她激活沉睡的盐碱地,让贫瘠里滋生出新的希望。”吴夏蕊先后获得“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第十二届“宁夏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石嘴山市三八红旗手等。她所在的企业先后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2项国家级、4项省级和16项市级创新创业大赛等荣誉,荣获国家级星创天地、自治区巾帼创业创新基地、宁夏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小高地等称号,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可以在盐碱地上提供饲草作物品种的企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记者手记:
“富国之本在得人”。近年来,石嘴山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推进人才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精准实施本土人才培养,大力引进储备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加快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着力形成产业聚才优势,努力推动人才工作由“服务支撑产业”向“引领产业发展”升级,为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取得了明显成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石嘴山市202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751389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25482人相比,增加了25907人,增长3.57%,年平均增长率为0.35%,人口增长在正常范围之内。
同时,近三年石嘴山籍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合计18900名,近三年接收人才档案合计5945份,说明超过三分之一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回到家乡就业。同时,据该市近三年事业单位考(调)入调出人员统计显示,人才净流入远大于人才调出数字。近四年石嘴山招才引智合计9328人,更是显示出强大的人才集聚效应,一举击破了石嘴山人才大量流失、人口下降严重的不实传言。(宁夏日报记者 谢薇 李良 见习记者 蔡莞郁 张适清 何娟亮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