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宁4月17日电 题:青海海西助残见闻:特别的“爱”点亮幸福生活
作者 孙睿 吴婷婷
今年以来,一项项优惠政策、一次次助残活动、一个个扶残项目,犹如冬日暖阳照进残疾朋友的心灵,不断提升着青海省海西州残疾朋友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复”出一份爱
“去年,我们完成残疾人生活救助、康复医疗、就业等方面17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地,有效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努力推动全州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青海省海西州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李生银说,“今年,我们将切实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以来,海西州紧扣残疾患者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需求,用“爱”为他们撑起一片天。
海西州李女士坚持给孩子做康复训练,“宝贝,你真棒!再多走几步,给妈妈看看……”2019年9月10日,李女士的孩子可以独立行走,这也让她喜出望外。
2009年,李女士的孩子因为早产导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瘫,出生后便一直不能独立行走,2017年,她带着带孩子在德令哈市残联开始做康复治疗。
“你都不知道,孩子可以独立行走几步到几十步,到后来的几百米,得付出多少努力。”李女士说,“看着孩子能在平地里行走,我真的非常开心,希望残联一直能帮助到这样的孩子们,让他们得到康复。”
在海西州人民医院的海西州残联康复中心,李永华正在给腿部做康复锻炼,身患类风湿性关节炎20多年,导致股骨头坏死,3年前,她开始坚持做康复理疗和打针吃药。
“你看,我现在可以靠拐杖慢慢走路了,出去外面我就坐轮椅,以前啊,根本一步路都走不成。”李永华高兴地说,“通过这几年的锻炼,我的腿也好多了,肌肉也不是那么萎缩了,我要加强锻炼,我的身体也会更好。”
图为苏桂玲在德令哈惠然家庭农场内给牛羊喂食。 吴婷婷 摄“托”起一片天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用来形容苏桂玲再合适不过了,她总是笑着说:“自从干了养殖,我在干活中也得到了康复,身体也好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走进德令哈惠然家庭农场,负责人苏桂玲正在忙着给鸡喂食。2015年,她开始养殖,农场里养了鸡、羊、兔子和猪。2021年12月,德令哈市残联把她申请养殖的13600元启动资金打到她卡上,资金到位后,她就购买了饲料,憧憬着如何更好的发展……
“只要遇到困难,就找残联,他们都能及时给予解决,残联真的就是我们的娘家人。”苏桂玲说,“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了,以后我要把养殖场做好,带动更多的残疾人就业,我可以教他们养殖技术,还可以免费给他们提供兔子养殖,给社会也减轻负担。”
“我去上班啦!”上午8点,卓玛才旦和一起住在都兰县托养中心的哥哥打招呼后,便高兴地上班去了。身患智力残疾的他,在2021年入驻了都兰县残联托养中心,解决了他们每天的吃住问题,他和哥哥很是开心。
今年3月18日,都兰县托养中心和都兰塔克森汽服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辅助性就业合作协议,让卓玛才旦也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一名洗车工。“马上就到一个月咯!我可以领工资了。”卓玛才旦说。
“因人施策”式的助残服务,为海西州残疾事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图为苏桂玲在德令哈惠然家庭农场内给鸡喂食。 吴婷婷 摄“送”上一丝希望
今年,海西州官方通过“送教上门”,送教老师把温暖送进残疾孩子及家人的心里。
德令哈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干部马程程介绍,起初,给海西州德令哈市尕海镇小学李同学的送教工作开展并非顺利,他长期在外地进行康复治疗,学校多次沟通均被告知暂无回德打算,但学校教师并没有放弃,仍坚持电话回访和向他的家长宣传送教上门政策及关怀他的康复情况。2021年,李同学在康复治疗结束后回到尕海镇小学积极配合送教上门工作的开展,成为尕海镇小学一名二年级的随班就读学生。
马程程说,普送结合的特殊教育工作体系,对每一名残疾儿童都按需施教,让每一名残疾儿童有学可上。
每年秋季开学前,都兰县教育和科技局积极与残联对接适龄残疾儿童信息,达到入学年龄的残疾儿童,按户籍地划分学校接收残疾儿童入学,适合随班的随班就读,不适合随班的送教上门,保证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目前,海西州都兰县已基本实现‘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对丧失教育能力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我们采用送关爱的方式。”都兰县教育和科技局教育科干事徐登亮说。
都兰第一小学送教学生拉措(化名)通过教师两年多的上门送教,她从最初的怕羞、胆小,到现在的乐观、热情,也能进行简单的阅读和绘画和认识颜色。现在认识一、二年级语文课本上简单的生字,能阅读简单的课文,能唱几首简单的歌曲,能和老师有普通话进行一些交流,送教效果明显。
“老师,下次您还来吗?我又学会了新字和歌曲……”每次送教是拉毛才让最开心的时间,她早早在大门口等待迎接老师,送教结束后,她依依不舍的将老师送到门口,期盼下次老师再来。
如今,在一项项惠民利民的政策下,在一次次精准有效的帮扶下,在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支持下,海西州残疾人正通过自身努力,走向更加美好明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