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湖州4月14日电(施紫楠 钱佳雨)一张小木桌,一把小木椅,就是陆柳珠的工作场地。刚硬的铁丝不停转动,一层层花瓣由内至外缠绕,不一会儿,一朵栩栩如生的蚕花便在她手中诞生。
今年77岁的陆柳珠,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石淙镇石淙村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淙蚕花”传承人。从六七岁时,就跟着曾祖母学习扎蚕花技艺,70多年来,她的名字就与蚕花紧紧“扎”在了一起。
以前,蚕农为讨吉利,称一般野花为蚕花。后来,为祈求蚕桑生产丰收,蚕农们开始自己用布片制作蚕花,将扎好的蚕花摆放在蚕室中,寓意来年丰收。
“扎蚕花需要十分耐心,一朵最普通的小蚕花从准备材料到制作完成,有着许多小细节需要注意。”聊起蚕花制作技巧,陆柳珠很是讲究。为了让扎出的花瓣更加立体,她在选材上只采用传统的小布片。
陆柳珠正在教学生们扎蚕花 钱佳雨 摄为了选择合适的布片,陆柳珠坚持自己出门挑选布料。颜色不够浓的,她就自己再上一遍色,循环往复,直到满意为止。
挑选布料仅仅只是制作蚕花的第一步,蚕花制作技艺更多体现在实际操作的技法之中。编、捻、转、缠、扎,关于蚕花的每一个步骤,陆柳珠都牢记于心。
“现在用这种老办法扎蚕花的人越来越少了,但真正养蚕的人家还是喜欢用这种老式的蚕花。我现在一有空就扎,不为钱,只为传承,也是为了让后辈有机会了解传统文化。”陆柳珠说。
受疫情影响,一批在陆柳珠这早早定下的蚕花订单,由于顾客无法赶来而取消。虽然不能如往年一样“轧蚕花”赶庙会,但她却没有空闲下来,而是想着如何把这门手艺传给更多人。
如今,蚕花已成为人们渴望蚕茧丰收、生活富足的精神寄托。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这项非遗的魅力和手工技艺的乐趣,石淙镇团委多次组织学校学生来陆柳珠这儿学习扎蚕花艺术。
“今年不忙,正好可以教教孩子们怎么扎新花样。”陆柳珠收拾着各类工具和材料,准备第二天去跟约好的孩子们见面。她说,“孩子们都十分好学,做起花来有模有样的,这次有新的蚕花宝宝样式,我得把材料先准备好。”
说起教学生,陆柳珠满脸笑容。她说,多教一个学生,就多一个人知道蚕花,就多一份可能让这门传统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