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桂琴在刺绣。(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这幅作品名叫《闽宁协作·山高水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向福建省委、政府赠送的宁夏刺绣插屏,现摆放在福建省档案馆。它是以国画‘闽宁协作山高水长’为蓝本,当时我们采用了双面绣的手工技艺……”3月30日,在位于银川市西夏区解放公园的赵桂琴刺绣基地,赵桂琴介绍道。
1966年,赵桂琴出生于同心县下马关镇红城水村一个有着悠久刺绣历史的地方。
绣花鞋、鸡冠帽、花被单……在长辈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下,她早早学会了穿针引线和刺绣。与其说这是刺绣技法的传承,不如说是人的传承,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美。“我们家族有100多年的刺绣传承史!”赵桂琴说。
历经多年的磨砺,赵桂琴的刺绣技艺日臻成熟,体现出“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风格,融入西北文化的丰厚底蕴。
2006年,因为刺绣技艺突出,赵桂琴被邀请到银川市,在镇北堡西部影城开设了“赵桂琴刺绣工作室”,专门从事民间刺绣的创作和展示。
“那个时候我开始绣一幅幅完整的作品,这里南来北往的游客多,了解和关注刺绣的也多,自己绣出来的东西有人欣赏,真的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当梦想照进现实,赵桂琴的心中满是喜悦。
2008年,作为赵氏刺绣第六代传人,赵桂琴成为宁夏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随后几年,她的刺绣作品市场不断扩大,在上海世博会、中东地区的多项展会上大受欢迎,曾经卖出数十万元的高价。她的代表作品《金陵十二钗》被中国博物馆收藏,《青花瓷》被上海世博会、广东博物馆收藏。
2013年,以赵桂琴名字命名的刺绣公司正式成立,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为宁夏农村妇女培训刺绣技艺。
“近年来,我们更多地把作品元素运用到产品设计之中,提升产品附加值、开拓市场新的增长点。同时,我们完善研学、培训和研发等,周一至周五举办非遗刺绣技艺传承培训,周末为业余爱好者以及青少年免费讲解培训刺绣技艺。这是我们在非遗刺绣传承创新之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亦是推动针尖上的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积极探寻。”赵桂琴对记者说。
秉承着“不忘初心、传承非遗、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理念,赵桂琴在针与线的流动中,织就幸福人生。
“绣品不是一个纯粹的商品,其中汇注了先人的智慧、传统的技法、地区的人文历史。”赵桂琴说,“刺绣的非遗传承将在‘承古出新’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新路。‘承古’是工艺的传承,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出新’需要平台的搭建,需要绣娘的潜心钻研,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更多力量的加入。”(记者 杨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