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抗疫进行到底”
上海浦东一位基层干部的抗疫故事
法治日报记者 余东明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张海燕
“我已经四晚没睡觉了。”“那赶紧眯一下。”“你现在让我睡我也根本睡不着。”“50多岁的人了,悠着点……”
连夜转运完最后一批确诊患者,沈漪抽空给妻子回了一个电话。
他是一名转业军人,现任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东镇城运办主任。近20天来他一直没能回到距离5分钟路程的家。接通知、打电话、协调车辆、组织人员,把散落在全镇各角落的阳性确诊患者协调转运至集中隔离点,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是常态,最长的一天连续工作23个小时,不眠不休。
4月5日,《法治日报》记者拨通了沈漪的电话。此时,他刚梳理完一批转运名单,并坐上转运车辆上门接人去了,在这短暂空隙,他接受了记者简短的采访。
“从2020年上海暴发第一次疫情以来,我已经习惯这种工作状态了,当时我是直接进入疫区组织防疫,这一次任务更重,情况更复杂。”沈漪语气平静中稍带急促,但记者还是从他沙哑的声音中感受到了疲倦。
四个不眠夜
“我是转业军人,已经54岁了,但随时随地处于战备状态是几十年军旅生涯留下的烙印,不用床也不用枕头,得空打个盹便是休息。”沈漪说。
3月10日以来,高东镇陆续出现阳性确诊患者,沈漪被指派到最艰难的封控一线。
“一般封控指令都是在晚上8点到10点下发的,有时还要等到12点。接到指令后,必须第一时间赶到拟被封控小区,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方案、分配执勤人员、实施物理隔离、保障场外物资。”沈漪说,这一套流程最快也要两三个小时,慢的可能要到第二天天亮。
这些天,他带人完成了12个小区的封控措施,时间紧、压力大,最紧迫的时候连续4个晚上没能睡觉。
“冲锋号响起,就要迅速集结,冲锋向前,这是军人最起码的素养和作风。”沈漪说,“组织信任我,领导相信我,才安排我去负责封控工作。”这些天高东镇的封控工作高效而准确,和他一起战斗的其他机关干部、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也同样彻夜奋战,不眠不休。
转运抢时间
4月1日,随着浦东全区被列为封控区,高东镇防控办让沈漪具体负责确诊患者的转运工作,这项任务是在与病毒赛跑,复杂又危险,既要做好上下协调与现场协调,还要和确诊患者近距离接触,连续工作不眠不休更是常态。
“转运通知和封控通知下发时间相近,接到通知后,我们就要尽快核实确诊人员信息的准确性,筛查不准确人员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到患者本人,让他们做好集中隔离准备,与此同时,还要抓紧协调转运车辆、安排转运工作人员。”沈漪说。
早一刻转运,便能早一刻将传染风险减小,这样的转运往往是在凌晨开始。沈漪和其他工作人员穿上二级防护服,挨家挨户接人,再马不停蹄地驱车转运至集中隔离点。
“我们接触到的确诊患者,他们有担忧、有恐惧、有抱怨,甚至谩骂。我们反而更需要平静、耐心,才能及时安抚他们的情绪,给予他们安全感。”提到转运的艰辛,沈漪坦言,尽管精力和体力消耗极大,但注意力依然要高度集中。
最近气温回升,沈漪和很多全副武装的“大白”常常是连续七八个小时不能脱下防护服,浑身湿透,却不敢多喝一口热水、无暇吃一口热饭。
执甲无人退
“只要有召唤,我们就是‘大白’;只要有需要,我们人人一身铠甲。”沈漪说,哪怕很多人没有穿过真正的军装,但是披上白衣就是铠甲,便是战“疫”英雄,无人退缩、无人后悔。
沈漪的朋友圈记录了两年多来的战“疫”实况。2020年2月4日,高东镇某小区突发疫情,他率先代表镇防控办进入并设立前方指挥所,指挥居委会开展防疫工作。那年春节,他和同事们在封控小区连续战斗了15天。
2021年2月12日,沈漪在朋友圈和工作群里发布了一首自谱的抗疫战歌,名叫《将抗疫进行到底》,这是给全体抗疫战士和人民群众的战斗动员令,更是将抗疫进行到底的必胜檄文,字里行间慷慨激昂、充满希望。
今年4月4日,沈漪发布了9张“大白”蜷缩在各处休息的“九宫格”照片,并配了一首《睡吧,我不叫醒你》的小诗,他说,神圣的使命和责任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透过他的镜头,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社区工作者逆行而上,书写了一个个忙碌而有序的感人细节。尽管这场“倒春寒”的疫情让这个春天突然安静,但上海依然温暖、上进,并终将恢复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