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新冠肺炎)NICU护士记录在一线的112天:那些事儿和那些人
中新网呼和浩特3月22日电 题:NICU护士记录在一线的112天:那些事儿和那些人
中新网记者 张玮
“如果这次没去满洲里驰援,我应该也会去吉林。”这几天,云飞飞刚从本轮新冠肺炎疫情满洲里医疗救治一线撤下来,进入休整期的她和记者聊起支援“疫”线的事,仍然热血地想往前冲。
2022年元宵节,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发现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云飞飞和同事们当天便赶到救治一线。
“我算了算,2020年和2021年这两年,我总共在一线112天。”云飞飞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NICU)的护士长。
这次支援满洲里的任务相对轻松些,下线后,云飞飞终于有时间和精力整理自己抗“疫”这两年的故事。
持续在“疫线”的66天
看模样,云飞飞是个温柔内向的姑娘,听声音,才发现她有着医护工作者干脆利落的特质。
带着护理队2次参与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1次救治额济纳旗重症确诊患者;1次赴海拉尔救治危重确诊患者……过去两年,新冠肺炎疫情从突发到常态化,对确诊患者的救治成为云飞飞和同事们工作的重要部分。
“2020年的5月份和11月份,我在内蒙古自治区定点医院参与境外输入病例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云飞飞回忆道,而持续“在线”的66天更让她难忘。
云飞飞清楚记得,“2021年的额济纳旗确诊患者大转运,我带着护理团队救治转运至自治区定点医院的重症患者,总共抗‘疫’42天。”
“病情最重的患者都在我们这。”云飞飞说,无论从医疗、护理,还是感控,压力和工作量并存。
图为云飞飞在“疫”线救治患者。 云飞飞供图云飞飞回忆,当时转运来的重型病人几乎都是晚上到,赶巧,一些病人病情变化需要抢救也总在晚上。“我们常常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往病房跑。”
“尤其是最开始的10多天,每天晚上可能只能睡一两个小时,大家都特别紧张,在病房里轮流盯着患者,生怕他们有任何病情变化。”云飞飞如是说。
制定工作流程和制度信息大多是利用休息时间完成的。现在脑补当时的画面,云飞飞却当笑谈,“我们经常在电脑边上边打字边睡觉,打一会,睡一会……”
重症患者清零、确诊患者清零……希望就在眼前的时候,满洲里出现疫情,云飞飞和她的30多名同事无缝衔接转战下一个战场,这一战,又是24天。
两年,云飞飞更在意的,是忙碌中能看到希望。
“战场”上结下的情谊
“每一次上战场,都会有新情况等着我们去面对。”云飞飞说,除了救治患者,医疗队总会面临着新的挑战,“但大家也结下了‘用命做赌注’的情谊。”
冬夜里的呼和浩特气温跌破-20℃。晚上,医疗队员们需要把患者的核酸检测样本送到实验室。“实验室和病房分别在两栋楼,且有一段距离。”
凌晨两三点钟,队员们穿着薄薄的防护服走在又冷又黑的定点医院的院子里,“其实,还挺害怕的。”
但对讲机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陪伴,让送核酸样本的任务变得轻松了许多。
2021年底,边境小城满洲里10余天时间里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突破500例,这给满洲里的医疗救治带来巨大压力,不得不将部分确诊患者转运至200多公里外的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定点医院。
云飞飞告诉记者,当时临时组建的重症团队,包含来自各地的9个医疗队、31家医院的200名医护人员。“有很多人是第一次上一线。”
“即使这样,大家互帮互助,拧成一股劲儿一起干。”让云飞飞感动的是,不管是谁,只要见着活,就能扛得住。
在海拉尔的最后一次终末消杀让云飞飞记忆犹新。“当时,环境采样时有一个样本呈阳性。夜里11点钟,我们临时决定去医院做消杀。”
“我上车的时候,车里已经坐满了人。”现在提起来,云飞飞仍会哽咽,“很多人都不知道去医院干什么,只是说看见微信工作群里说要去医院,就上车了。”
不论前方有什么,我们都是一群向前冲的人
“当时我们到了海拉尔后,发现那里的情况要复杂很多。”云飞飞说,定点医院是一家综合医院,没接收过传染病人,更没有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经历,医护人员也是零经验。
一切从头开始。那天全员加班,大家既是医护工作者,也是修理工和搬运工……“所有的活儿都是我们自己干,用了半天的时间,大家改造出有三区两通道的隔离病区。”
内蒙古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孙德俊曾坚定地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一次考验,但是,我们所有的队员都能经得住考验。”
2022年的战“疫”在元宵节再次打响,白衣战士们又一次奔赴不同的战场……
对于云飞飞而言,她最强大的后盾便是同行的白衣战士们,“因为不论前方有什么,我们都是一群向前冲的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