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灯舞排练现场。
每到春节,各地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在青铜峡,流传百年之久的传统舞蹈——小花灯舞经过重新编排后被搬上了舞台,诙谐而接地气的表演总会引得观众哈哈大笑、掌声不断,给春节添上一份足足的喜气。说起自己的节目,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小花灯舞的传承人龙加全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在他眼中,舞台上展示的每一段小花灯舞,都带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精气神。
带着满满的吉祥寓意
今年1月初,1969年出生的龙加全正式成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在他看来,这也意味着自己要更加花心思去琢磨这门传统舞蹈艺术,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小花灯舞的魅力。
“小花灯舞来自民间,之所以能一代代传下来,是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劳作、祭祀这些事息息相关。”龙加全说,相传过去黄河泛滥,人们为了消灾祈福,会在河中放灯,看到水位下降后感到欣喜,便跳起灯舞。所以在青铜峡当地人眼中,自明末时期在青铜峡广武古城流传至今的小花灯舞象征着人们对平安福寿的美好祈愿,带着满满的吉祥寓意。
小花灯舞又叫小宝灯、小园灯、降福灯、跳灯,是流传在青铜峡市的一种形式独特的舞蹈。“挺逗乐!”“热热闹闹!”“好看!”……看过传统小花灯舞的人都会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也正是因为如此接地气,如今很多爱好舞蹈的群众会组织到一起,专门学跳经过改编后的小花灯舞。经过龙加全改编的舞蹈,更适合群众学跳,而他也经常应邀去做编舞,现场指导人们排练。“大家都很热情,虽然都不是专业的舞蹈演员,但是排练起来却一点不含糊,让人挺感动。”龙加全说。
这个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舞蹈,带着吉祥寓意的舞蹈,用它欢快的旋律和活泼的舞蹈动作,让人们有了可以自由表达情感的通道,用龙加全的话说,“它特别能体现劳动者的喜悦,所以才这么受大家的欢迎。”
一旦一丑诙谐互动
每逢春节耍社火,青铜峡的传统小花灯舞都会掀起演出中的小高潮,老人们看着笑,孩子们看着闹,演员双手提着的小红灯笼在舞动的过程中上下欢腾,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
龙加全介绍说,传统小花灯舞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一旦一丑”,“旦”是女性的角色,“丑”由男性负责,“一旦一丑”组合在一起就能完成整个舞蹈。“和大家现在看到的搬上舞台的小花灯舞不同,传统节目在演员构成、人物扮相和舞台动作上都更有戏剧性,表演难度也更大。”在传统小花灯舞中,丑角很是辛苦,舞蹈动作大多是跳、蹦、弹,还要结合甩灯、抛灯等动作增强演出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演员还会增加动作难度,比如头顶甩腕、牙叼刀、扫堂腿、小蹦子、过腿灯等。往往这些动作一出,就会引来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
而旦角虽然没有像丑角这样大幅度的动作,但是难度也不小,既要用扭、摆、摇等动作来与丑角互动,还要展现出人物性格,展现出农村妇女的爽快和泼辣,往往一出场就会掀起现场的小高潮,因为大家都知道“好戏来了”。随着一旦一丑的活泼互动,诙谐夸张的肢体语言让传统小花灯舞成了社火上的一大亮点。
“最有趣的就是两人在跳舞时相互逗着玩,这也是小花灯舞与众不同的地方。”龙加全说,当丑角逗,旦角笑,丑角进,旦角躲时,大家看着最热闹,也最乐呵。“经过几代传承,我们也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形成了‘多旦多丑’的表演形式,更热闹,也改掉了从前丑角夸张的妆容,让整个节目更具美感。”
“下一步要排成广场舞推广”
龙加全说,能成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自己感到责任重大。“我1980年考入青铜峡市秦腔剧团,1986年正式开始学习舞蹈,后来专门从事舞蹈创作。”说起和小花灯舞结缘,龙加全说,“都是命中注定”。因自小就喜欢民间舞蹈,所以龙加全在工作中特别注意搜集民间舞蹈,在了解了小花灯舞的历史渊源后,激发了他巨大的热情,便开始潜心研究。
龙加全说,那时候他所看的资料,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初青铜峡市文化馆搜集和整理的,这其中就包括小花灯舞。当时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后来竟然会走上专业研究小花灯舞的道路。
出于对舞蹈的热爱,经过潜心研究整理,特别是通过春节的社火活动,龙加全全面掌握了小花灯舞表演中的各种技巧。这些年,在注重保护小花灯舞原生态特色的同时,他还深度挖掘创新,并融入现代舞蹈元素,一步步将小花灯舞搬上了舞台,先后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区文艺会演、社区广场舞培训、春晚网络直播等活动中,充分展示了小花灯舞的魅力和激情。
“下一步我想把小花灯舞编排成广场舞推广,让更多的人感受它的吉祥寓意和诙谐欢快的氛围,音乐还需要再研究一下,要做出更好的效果……”在龙加全的脑海里,小花灯舞的未来将会更加精彩。(记者 王敏/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