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梦想,今朝梦圆。脱贫摘帽不是扶贫工作的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向乡村振兴“接力跑”的“冲刺交棒”,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设产业强、环境优、家园美的新乡村,成为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当前现状
做好“接力跑”的“冲刺交棒”
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已发生了历史性转移。如今,在宁夏大地上,广袤田野美丽如画,白墙青瓦的村居掩映在群山怀抱中,蜿蜒平坦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丰收殷实的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全区上下正在以昂扬的姿态,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1年以来,我区以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为牵引,全力推进“四大提升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好防止返贫“安全带”,打好有效衔接“组合拳”。建立省级领导包抓机制,聚焦12个重点县、261个千人以上移民村(社区),重点解决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3件事,实施“9+1”专项提升。投入48.5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强龙头、建基地、延链条、拓市场、抓服务,支持重点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2021年度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1491元、增长14.5%。
去年底,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在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让脱贫群众在小康路上稳步前行。
百姓心声
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栋栋红顶楼房鳞次栉比,一排排庭院整洁惬意,一条条宽敞街巷贯通村头村尾。
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现在的二层别墅,自来水、天然气、网络等全覆盖,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昔日的荒滩地,如今已成为绿树环抱、百姓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这几年全村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绝对贫困人口全部消除,人均收入稳定增长,村民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1月16日,园子村党支部副书记汪洋说,虽然已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但是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希望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进一步加大对乡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并且给予返乡创业人员一定的奖励,鼓励他们投身到新乡村建设中。
“新年新气象,今年园子村将积极协调项目资金,依托宁夏铁道干校旧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民间传统小作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希望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我们的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汪洋说。
委员建言
传好“接力棒”奔向新生活
“建立相对贫困的识别机制、相对贫困和乡村振兴的监测指标体系,激发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延展功能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协同研发,在产业体系价值链上实现技术溢价。”
在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委员们聚焦“政策兜底”“挂钩帮扶”“产业扶贫”等话题,全心全意当好百姓“传声筒”,架起政民“连心桥”。
产业发展是脱贫之本、富民之源、振兴之基,是广大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压舱石”,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主抓手。
“要持续巩固好脱贫成果,就必须筑牢产业根基,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马晓燕委员建议,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全区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同时,延伸产业链,强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引领支撑作用,以特色种植养殖业为基础,推动与之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生产经营服务业发展,通过二三产发展推动一产提升发展质量,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区域特色明显的乡村产业体系。
马晓燕委员的建议,道出不少与会委员的心声。民进宁夏区委会建议,依托我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推动扶贫产业向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致富产业转变,推动对贫困户的产业扶持向对主导产业的培育发展转变,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引导农民工、科技人员等创新创业,发展农村电商,建好用好扶贫车间,就地就近解决农村劳动力,带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振兴乡村人才队伍。马丽委员建议,相关部门、单位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摸清区域内各类业绩突出的乡村人才数量、专业特长及人才的状况,及时更新乡村人才信息库,盘活、用好现有人才资源。在此基础上,实施各类“聚才”行动,积极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建设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队伍。同时,强化激励引导,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评选奖励、提拔任用等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乡村人才向上流动的通道,使其有干头、有盼头。(记者 张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