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墓碑,三地奔走,辗转千里。河南省多部门联合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
78年后,一场特殊的团聚
元旦前夕,河南省滑县烈士陵园,青松环绕,柳枝轻摆,哀乐低回。一场隆重而特别的烈士寻亲祭扫仪式正在举行。60岁的杨平安携一家7口缓缓拾级而上,小心翼翼从怀中掏出母亲的照片,摆放在崔保珍烈士墓前,敬上一杯家乡酒,撒上一抔家乡土。
“姥爷,终于找到你了!我代表我妈来看你了!”杨平安向墓碑深深鞠躬,两行热泪滴落在墓碑上。至此,一场跨越三地、奔波千里,为牺牲78年的崔保珍烈士寻亲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
2021年,河南省委宣传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发起“共和国不会忘记——传承红色基因、我为烈士寻亲”活动。
在滑县烈士陵园,一块仅有75个字的墓碑引起了主办单位工作人员的注意:“崔保珍,男,生于一九一七年,河南省修武县城关镇顺城村人,一九三七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任八路军第二纵队新三旅第七团股长,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在濮阳八公桥战斗中牺牲。”陵园工作人员介绍,几十年来从未见过其家人前来祭扫。
为什么崔保珍烈士的牺牲地、埋葬地不在一处?为什么这么多年未见其家人身影?带着这些疑问,一支由河南电视台牵头的寻亲团,踏上了为崔保珍烈士寻亲之路。
据滑县烈士陵园领导介绍,1944年,崔保珍烈士牺牲一年多后,归葬于滑县万古镇冀鲁豫四分区烈士陵园,现在的墓葬是20世纪60年代随陵园整体迁葬过来的。
为尽可能了解崔保珍烈士更多的信息,寻亲团先后来到濮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濮阳县党史研究办和八公桥镇八公桥战斗纪念馆等地,通过实地走访和查阅史料,还原了八公桥战役的前前后后。
1943年秋,为恢复并巩固根据地,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决定在反“扫荡”结束后,发起反击伪军“蚕食”作战,集中主力采用“掏心”战术,消灭驻守在八公桥的伪军总部,尔后再各个击破分散伪军。1943年11月16日,军区主力部队佯作向东攻击的态势,其他几个团秘密绕过敌外围据点,插入敌之纵深——濮阳东南八公桥伪军总部附近,乘夜暗风大突然发起攻击。这场战斗持续至17日上午,全歼伪军第2方面军总部及其特务团。随后,八路军乘胜进攻外围伪军据点,进一步扩大战果,整场战役持续5日,共歼灭伪军215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1540支(挺)。烈士崔保珍就牺牲在外围的零星战斗中。
重温辉煌的战史,感受烈士的牺牲,寻亲团深感责任重大。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往崔保珍的出生地——修武县。在该县烈士英名录上,寻亲团发现了一个相似的名字“崔保真”,只是他的原籍为城关镇顺城关村,与崔保珍墓碑记载的顺城村有出入。为尽快解开这个疑团,寻亲团立即起身到顺城关村去进一步核实情况。
“俺们村原来就叫顺城村。听老人讲,村里确实有一个崔保珍,自从当兵走后,就再也没回来。他的外孙杨平安就住这个村。”村中年近百岁的老人为大家解开了疑团。
“‘崔保真’就是崔保珍!”在热心的乡亲指引下,寻亲团立刻赶赴杨平安家。
一脸错愕的杨平安得知寻亲团来意后惊喜万分,面对镜头深情讲述了埋藏在心底几十年的遗憾:“听母亲讲,我的姥爷从1937年参加抗日队伍后就没有了消息。母亲幼年的记忆里,姥爷高高的个子,身材魁梧,长相英俊。母亲去世时,反复叮嘱我一定要找到姥爷安葬的地方。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始终音讯皆无。”
他乡埋忠骨,精神励后人。杨平安介绍,为继承姥爷遗志,他长大后参军入伍,退役回来后当了村干部,现在儿孙满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太感谢你们了,我母亲的遗愿终于实现了!”杨平安握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
去年12月26日,《八公桥的红色往事——为崔保珍烈士寻亲》节目,在河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后,受到观众好评。
河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副厅长刘清民介绍,为烈士寻亲活动启动以来,寻亲团队先后奔赴湖北、山东等地,行程13600多公里,成功帮助3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或家乡。
海晓笛 本报记者 郭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