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背后的体制机制难题,自治区坚持以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举措,扎实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老百姓办事更方便、更快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
夯实基层基础,整合资源实现体系重塑。着力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坚持顶层设计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建立健全派驻机构纳入乡镇(街道)统一指挥工作机制,赋予乡镇(街道)党(工)委对派驻机构统一指挥权、干部管理考核权、主要责任人任免建议权等,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建立完善“乡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小组)”三级链条,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着力构建简约精干的基层组织机构,统筹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压实属地管理责任,盘活用好基层编制存量,建立“一对多、多对一”工作机制,构建起“大党建、大民生、大执法、大综治、大农业”工作格局。改革后,乡镇和街道干部普遍反映,干工作的底气更足、心气更顺,解决问题的力度也更大。
激发基层活力,一站式服务小事不出乡。聚焦改革堵点、痛点,推动审批服务下放、执法力量下沉、网格资源整合,以服务的“加法”激发社会治理“乘法”。强化集中审批提效能,以民生服务中心为平台,完善“一门、一窗、一站、一网”服务模式,推动公安、市场监管、税务等条线部门进驻大厅,实行“一窗”综合受理、集成服务。推行村(社区)代理代办,实现便民服务点全覆盖。改革后,民生服务中心办理事项由45项增加到123项,基本覆盖公民个人办事的全生命周期,其中48项能够不出村(社区)办理。综合执法有了聚合力,以综合执法办公室为平台,实行“乡街吹哨、部门报到”,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基层综合执法队伍“从无到有”,推动了“有责管”向“有权管”转变,有效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难题。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运行体系,通过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社会保障、乡村振兴、社会救助等工作,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
增添基层动力,减负增效营造好环境。自治区统一编印乡镇(街道)权力、赋权、政务服务事项、行政执法事项、县乡“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5个清单指导目录”,各市、县(区)依单问责、依单免责,推进了基层依法履职、阳光行政。坚持依法下放、宜放则放,将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的83项审批服务执法事项下放乡镇(街道)。坚持“减上补下”,自治区率先垂范,带动各层级向乡镇(街道)下放编制2692名,增幅达30.4%。通过放权、放编、放资源,初步实现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与此同时,多措并举激发基层干事热情,树立面向基层工资待遇优厚、选拔使用优先、生活条件优待导向,乡镇干部月工资水平从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4.7%提高到20%,月人均增资914元;乡镇年度考核优秀比例提高到20%;193个乡镇中,有268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从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五方面人员”中选拔而来。改革前,乡镇普遍反映,年轻干部留不住,“稳不住”也“留不下”。现在,乡镇(街道)干部普遍感到在基层工作政治上有了奔头、生活上有了想头,工作也更有劲头。(记者 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