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12月24日电 题:乌克兰女教师:用摄影作品在海外讲述贵州故事
作者 袁超
“我真的太想再次回到中国,回到贵州。”离开中国贵州近两年的时间,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教师奥琳娜北京时间12月24日在云端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道,目前,虽然不能来中国,但是,她仍在用她的方式向乌克兰学生、同事、朋友讲述中国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故事。
图为奥琳娜所拍摄的苗族活动现场。 受访者供图48岁的奥琳娜,是乌克兰人。14岁时,她从书本上知道了中国,从那时起,她就对中国产生了好奇,于是定下目标:学习中文,去中国看看。2013年,奥琳娜获准来中国支教,在对中国众多城市的选择中,她选择来到贵州。“不要西装革履,不要高楼大厦,想来看不一样的中国,了解它更深厚的文化。”奥琳娜说。
奥琳娜来中国支教的第一站是贵州镇远县。初来乍到的她没有因陌生的环境而不习惯,而是迅速找到并加入了当地的摄影协会,在支教之余,同摄影协会的摄影师们一起在镇远县以及周边县城的少数民族村寨进行拍摄采风。
图为奥琳娜所拍摄的苗族活动现场。 受访者供图她经常会把自己所拍摄的民族风情照片放到乌克兰的社交账号上,让网友们欣赏精美的少数民族刺绣、银饰以及节庆活动照片,了解民族风情及民族文化。
“贵州村寨的魅力在于它的古朴与神秘。”2014年,奥琳娜参加了她来到中国镇远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节日——侗族三月三。尽管听不懂侗族语言,奥琳娜从他们所穿的服饰来感知这个民族。“苗族、侗族的服饰就像在看书一样,从针线纹路、刺绣的图案上发现该民族的历史与崇尚的图腾。”
图为奥琳娜身着少数民族服饰在茶园采茶。 受访者供图在走访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后,奥琳娜欣喜地发现,贵州苗族、侗族的服饰以及节日、文化与乌克兰少数民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乌克兰的少数民族也会有特定的节日,这个节日只属于他们本民族。”
也正是这样的发现让奥琳娜有了研究两地民族文化异同的想法。2015年,奥琳娜到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拜师学习银饰的锻造技艺,溶化、定型、捶打、拉丝……奥琳娜坦言,学习银饰非常难,银饰的制作不光是讲究手艺,更要了解所刻图案背后的意义,它代表着什么?
2020年,奥琳娜回到了乌克兰,继续在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教学,她把自己制作与收集到的银饰作品带去学校供学生欣赏,向学生讲述银饰的制作过程及其含义。同时,她将贵州苗族银饰作为她攻读博士所研究的课题。
图为奥琳娜身着少数民族服饰与当地村民合影。 受访者供图“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贵州苗族的头饰以及佩戴的银饰是不一样的,因年龄的不同在佩戴上是有差异的……”在介绍贵州时,奥琳娜总会把自己所拍摄的照片拿出来,仔细讲解每一个细节,让乌克兰的同事、朋友了解。“要是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同事和朋友早就去贵州亲身体验了。”
目前,奥琳娜正在积极与贵州少数民族研究者建立起联系,她希望各国的民族学研究者能够参与针对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展开学术讨论。
在贵州7年的时间里,奥琳娜没有错过一场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采访中,奥琳娜多次说道想再来贵州,她说:“这种迫切的心里就好像贵州苗寨里的米酒,虽然我酒量不好,但是,酒里的那份热情与甘甜依然让人回味无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