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更新”唤醒“老西安”记忆 “年代感”引民众重寻“光阴故事” 非遗文化走进乡村校园 隆德投资数百万实施中小学“厕所革命” 四川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 系密切接触者隔离场所工作人员 松花江畔“鸟叔”:为中华秋沙鸭打造栖息“天堂” 紧急寻人!辽宁凌源市发布3名密接者活动轨迹 大连确诊学生病例主要分布在庄河大学城西校区 甘肃金昌“发明之星”扎根戈壁25载传承“工匠精神” 辽宁大连新增60例本土新冠确诊病例 28人为大学城就读学生 800余名学生冬夜大转移 专家详解如何破解“隔离心困”? 鄱阳湖渔民“退出江湖”:退捕换“饭碗”“上岸”闯新路 兰州市中小学错峰恢复线下教学 大连新冠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食品公司和大学城 大连新增1地高风险6地中风险 先后划定中风险地区31个 辽宁大连公布13日新增60例本土确诊病例行程轨迹 隔离宠物狗疑被扑杀 江西上饶通报:工作人员已被调岗 警方通报“太原一金毛犬走失后被同小区住户肢解剥皮” 辽宁大连启动第三轮全员核酸检测 辽宁大连已调整2个高风险地区 先后划定31个中风险地区 1200小时,攻克中兰铁路“世界级”难题 前三季度宁夏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社区防控阵地“有我在”】抗疫日记——10米长城 宁夏下发紧急通知:排查10月30日以来有云南省盈江县旅居史返宁人员 检察院管起了树木修剪的事 原来这属于公共安全领域监督 解封时刻 | 爽夏园解封,孩子盛装走出家门 宁夏20项人社事项赋权乡镇让群众“就近办” 【社区防控阵地“有我在”】抗疫一线和居家隔离,都要扛起党员的责任 【社区防控阵地“有我在”】当好社区 “守篷人” 银川至太原高铁项目召开预可研专家评审会 沙坡头区:办好实事惠民生 追光|这所大学忒严!体测挂科,将拿不到毕业证 【社区防控阵地“有我在”】秦腔剧院的“志愿者服务队” 巴拿马明年起将春节定为全国性节日 宁夏残疾人将享受上门代办服务 “你贷款额度太高需返还” 银川一女子差点着了骗子的道儿 利用迷信给人“治病”  五男子落网被公诉 为服务居民“一百米”而积极努力 中药制剂助力新冠肺炎预防 多地启动2022公务员省考报名 招录向基层一线倾斜 线上下单无需进行身份验证 DR钻戒营销遭质疑 上海41条“落叶不扫”景观道让市民共享秋韵 夫妻离婚微信聊天称协议走形式 法院判财产重新分 西南地区东部阴雨逐渐东扩 北方气温回升天气干燥 冒充交警谎称可以“走后门” 骗取多人财务被捕 “双减”后本地游大增 学生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和社会学堂 从李佳琦“学历风波”看大学校友文化建设 大连疫情处于胶着期 郑州本轮疫情感染者半数以上为小学生 强化治理网络空间司法保障健康发展 救人牺牲的24岁消防员陈建军被追授“安徽青年五四奖章” 多次家暴屡教不改 法院核实证据向女方发保护令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有机更新”唤醒“老西安”记忆 “年代感”引民众重寻“光阴故事”

2021-11-14 15:03:01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安11月14日电 题:“有机更新”唤醒“老西安”记忆 “年代感”引民众重寻“光阴故事”

作者 张一辰 石芙蓉

“看到这台缝纫机,就想起儿时母亲给我做衣服的场景,而今,这些‘老物件’大都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西安“80后”王芳坦言,在易俗社文化街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感”。

图为易俗社文化街区内的老教室。 石芙蓉 摄图为易俗社文化街区内的老教室。 石芙蓉 摄

提及易俗社,老西安人不会陌生,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始建于1912年,是中国第一个集戏曲演出、教育、创作为一体的艺术社团,其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如今,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的易俗社文化街区(以下简称:文化街区),则成为讲述光阴故事与重现旧时记忆之所。

图为易俗社文化街区内的老电视墙。 石芙蓉 摄图为易俗社文化街区内的老电视墙。 石芙蓉 摄

在该文化街区,旧收音机、旧缝纫机、旧自行车、旧座钟……“三转一响”的出现令历史的画面跃然眼前,同时也成为不少“90后”“00后”拍照“打卡”的热门“背景”。

“《三毛流浪记》是小时候最爱看的‘小人书’,今天就来重温一次‘旧时光’。”西安市民李坤手里捧着一本“上了岁数”的“小人书”说,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令他很难在“水泥森林”中找到童年记忆,但看到这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生活场景,他自己还想做一回“老小孩”。

“这个有‘年代感’的街区,让我们‘00后’填补了很多‘知识盲区’。”来文化街区游览的大学生路子萌表示,满墙的黑白电视布满岁月的痕迹,那些上了锁的水龙头仿佛在倾诉着八十年代的“胡同故事”。

“冰峰汽水、钟楼小奶糕、熊毅武方便面等具有‘老西安’元素的食品和饮品销量很好,其实很多人买的是‘回忆’。”王志勇在文化街区经营着一家零食小铺,他感叹时光流逝,那些儿时回忆如今借由这些零食小铺而再度清晰起来。

近年来,西安在发展与继承中不断创新,从老厂房改造到老菜场焕新,新旧交替展示着城市的“蝶变”。与此同时,本着“无伤痕开发”的理念与“修旧如旧”的原则,城市的“有机更新”在创新与传承之间觅得平衡发展之路。

坐落在西安城西的三五——厂,曾是中国最大的毛巾厂,与西安众多工业遗产一样,当上世纪中叶开启的机器轰鸣声逐渐被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所淹没之时,转型之路如何行稳致远是摆在其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西安官方表示,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西安城市形象提升相融合,将能够凸显工业文化特色的标志构筑物,融入城市特色区域或空间景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同时,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作为西安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三五一一厂到叁伍壹壹文创园,从苏式的旧厂房、斑驳的工业遗迹到地方小吃、咖啡小酒吧、花鸟宠物市场……旧厂房与新社区在此间交织,城市的烟火气与岁月的印记在此处相融。

“既有‘工业风’又有‘文艺范’。”前来叁伍壹壹文创园“打卡”的“90后”林子川表示,在此间的社区博物馆内,他了解到老厂职工过去的故事,看到城市发展的历程,并感知到父母甚至爷爷奶奶辈的往昔岁月。

“老旧建筑、工业遗存、老旧街区的翻新与打造,如没有‘老记忆’的支撑,其所释放的文化效应会被大大削弱。”陕西省社科院专家王晓勇表示,无论是易俗社还是老厂房,在“变”的过程中,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是不变的核心要素,也正因如此,城市的“有机更新”既保留了时光印记,又凸显着时代风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