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村民致富 吸引更多年轻人保护古民居建设美丽乡村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在《故乡》里描写的景象,也是多年前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一些乡村的真实写照——萧条、荒凉,环境脏乱。打工人回村过年的几天,寂静的村庄才有一些生气。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当地的歌谣记载着徽州人年纪轻轻就要离乡背井出外讨生活。
年轻人都到外省市打拼了,乡村怎么发展?
徽州区的基层干部用行动给出了答案:让本地村民更爱家乡,一起为村庄的振兴努力;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吸引外地人来旅游、投资,甚至扎根于此。两者互相促进,实现良性循环。
恰如岩寺镇虹光村党支部书记方红旗所说:“带动好村民,乡村能不富吗?”
历史文化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虹光村下辖的忠堂自然村只有340多人,但自古以来清官廉吏和乡贤义士辈出。
明代嘉靖时期的进士方良曙出生于此,他为官清廉,被当时的宰相张居正称为“清白吏”。初任工部主事时,方良曙去荆州收取木材税款。有属吏提议,将随行木船的木材算进木材买卖费用中,可余一笔银子做劳务津贴。方良曙严厉呵斥,属吏从命,如实计量,再不敢滥数。
2018年,为全力推进各自然村的环境整治,忠堂村充分挖掘诸如方良曙等清官廉吏和乡贤榜样的故事,打造了廉政教育基地,使廉洁文化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延展和传承。
“我们始终把政策跟老百姓讲明白,所有经济的来龙去脉都公开,老百姓能督促干部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他们才更信任我们,也更利于村干部把老百姓吸引到‘战斗堡垒’中,将小合唱变成大合唱。”方红旗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廉政教育基地里还展示着一个个行孝重义、乐善好施、自律修身的乡贤故事。方红旗认为,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道德力量可以教化村民,或激励人们清心守道、传承廉风,或教育今人以史为鉴、严于律己,对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构建美丽乡村大有裨益。
2019年,忠堂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修建竹篱笆、清理垃圾、拆除旱厕、清除河道淤泥。有60多名村民主动让出自家土地,拆掉自家猪栏,“舍小家为大家”,还有人为环境整治捐款捐物。
村民说,“改造后,在家门口像逛公园,环境好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对于接下来的二期、三期改造,村民的呼声很高。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老百姓的幸福就在这点点滴滴的改变中。”方红旗介绍,近年来,村里基础设施越来越好,老百姓的素质大大提升。以前在江浙一带打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办农场、开民宿,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全域旅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岩寺镇纪委干部余易兰说:“优秀的传统文化起着借鉴作用,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乡村振兴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文化振兴弘扬传承了一个地方淳朴的民风和村风,对涵养一个地区党风、政风、民风起着重要作用。”她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带着想法和创意来到这里,助力乡村火起来。
绿水青山是美丽乡村的底色
走进西溪南镇坑上村,村里的房屋大小、样式基本相同,有些移民房依山而建,多是白壁、青瓦、马头墙、大檐口的徽派建筑,高低错落,古色古香。
“我们这里生态绝佳,景色优美,有山、有鸳鸯湖、有优质水资源、有山区的清新空气,森林覆盖率达到89.1%,绿色资源是老百姓收入的保证。”坑上村第一书记鲍志国告诉记者,该村的乡村振兴思路是用好绿水青山,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在自然原有的基础上,不进行破坏性活动、少改少动,聚焦“五绿”:“护绿”,优化提升森林质量,对村域范围内所有枯死松树进行清理整治,已完成森林抚育200亩;“增绿”,优化生态环境,2020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10亩,完成义务植树1万株,完成“四旁四边”(宅旁、路旁、水旁、村旁,道路河流两边、城镇村庄周边、单位周边、景区周边)绿化面积3亩;“管绿”,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全面停止鸳鸯湖省级森林公园内天然采伐,加大保护力度;“用绿”,优先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特色油茶产业基地450亩,建成坑上油茶深加工项目,成立合作社,在收购、加工及销售上实行一条龙服务体系;“活绿”,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引进企业承接村高速路出口180亩的农户抛荒地种植苗木。提高土地利用率,也为农民增加收入,同时为村里部分闲散劳动力提供增收机会。
为了促进绿色发展,西溪南镇的6个中心都设置了生态美超市。村民自行收集、分类垃圾,每周五到超市集中用垃圾兑换物品。如30个香烟盒或一次性纸杯可兑换1个积分,5节旧电池可兑换1个积分。1个积分可换取1把牙刷,3个积分可换取一块香皂。垃圾则由村里联系有资质的公司回收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记者在坑上村生态美超市了解到,仅10月8日一天就有31人来兑换。到今年7月,坑上村生态美超市累计兑换1870人次,共回收垃圾约1460公斤。
鲍志国告诉记者,该村还因地制宜以生态有机茶园为突破口,促进农民增收,让集体经济越办越红火。“茶园采用‘村集体+村经济合作社+国企’的合作方式,统一生产、管理、运营,实现了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70万元,带动200多名村民务工就业,亩均年务工收入在3000元以上。”
打造网红景点带动村民增收
谁能想到湖边一棵树会一夜间成为网红打卡点,继而带动附近村民增收呢?
在呈坎镇容溪村,湖边矗立着一棵老树,枝丫盘虬,树干苍劲挺拔,需三四人张臂才能合抱。
容溪村党支部书记罗移民介绍,这棵树有上千年历史,因为游客拍摄的一张照片而走红网络。后来,慕名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尤其到了秋天,有了蓝天、绿水和满山红叶的映衬,更显老树的威武。附近常常停满了车,游客驱车赶来只为跟“网红树”合照。
“不能让游客拍张照片就走了”罗移民说。
今年9月,容溪村对“网红树”附近进行了景点提升,在其周边种植芭蕉、芦苇,打造了观景台、休息凉亭、健身步道等。村里还鼓励村民改造老房子,开办民宿、农家乐。“我们这儿一年到头都有生意。”开了农家乐的村民告诉记者。
呈坎镇乡村振兴专干詹九洲告诉记者,以前,容溪的村民守着一湖两山,主要靠种茶叶维持生计,年轻人都离开了家乡。“网红树”景点的兴起,让村干部发现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也召回了在外打拼的游子,回乡开土特产店,办手工作坊,还有个年轻人积极申请入党,每个月都从外市开车回村参加党组织生活。
“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项目打造,让游客进得来,吃得好,住得下,享受慢生活。”詹九洲说。
提起呈坎镇的旅游,更为人熟知的是多部综艺取景地的呈坎景区。该景区市场部及研学部总监方裕凤介绍,秋季,村民可以将农作物拿到景区广场上晾晒售卖,也可以售卖一些木雕、竹雕、撕纸等工艺品。今后,景区将与村民合力,长久地传承徽州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和呈坎一样,潜口镇蜀源村也致力于开发网红景点,在古村落旁打造了百亩向日葵花海,促进村民增收。村支委鲍继来介绍,今年“十一”假期,万株向日葵吸引了7万多名游客到访。
胡显俊和郑群荔夫妇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发展前景,才放弃了在市里开旅行社,转而买下村里老房子,改建成民宿。胡显俊表示,从2018年第一次来蜀源到现在,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古徽派建筑被保护修缮,村里有了保洁员,再也不会出现乱堆乱放的现象,处处是景观。他表示,农村承载着群众走向富裕的梦想,他呼吁更多年轻人能参与到保护古民居和美丽乡村建设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江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