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盲软件听着很炫用着不便
盲人回家路可谓“步步惊心”。9月10日晚,记者偶然记录了一位老人拄着盲杖回家。从小区门口到家门口,这段平淡无奇的小路对他来说险象环生——小区里正在移动的各类车辆、临时停放在路边的自行车,甚至是突然滚到路面上的一个足球,每一个都有潜在的威胁。这段视频发布后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有网友提出,现在手机软件功能众多,能不能用手机帮盲人解决出行难题?记者调查的结果并不乐观,市面上能找到的相关辅助手段,往往是噱头大过功能。
打开手机应用商店,以盲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助盲APP不下十款,但大多数软件最后一次更新的时间已经超过半年,评论中使用者提出的不少问题仍未解决。记者随机挑选了其中五款下载,测试还未开始便发现其中两款服务器已停止运营。
一款导航软件,标榜着助力盲人出行,洋洋洒洒的介绍看着很贴心。但实测发现,导航功能实际与车载导航没有区别。记者随机标记目标点,总路程为430米,走着走着,直至偏航50米后,导航才开始有语音提示。重新规划的路线更是“不走回头路”,新生成的绕行路线比原路线要多走500米。一款物品识别软件,功能看似强大,但躲避障碍物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记者测试多次,路面上大多数物体,软件都无法识别或识别错误。
除了手机软件,辅助设备也有不少。比如,一些带识别功能的盲杖,能够自动识别三至五米范围内的障碍物,发现障碍物后自动报警,功能相当强大,但原理只是在盲杖上加了倒车雷达。一位盲人告诉记者,这样的盲杖根本不实用,在车多人多的路面上,迎面走来的人、离自己还很远的树都会触发警报,是不是真有障碍物根本分不清。而且,盲杖的探测功能只限于地面以上的物体,对路面上的坑、下行的台阶等都没有反应。
事实上,关于视障群体出行难的诉求,12345市民服务热线曾多次接到来电反映。一些盲人说,现在城市里车多人多,道路变化快,依靠盲杖,路面上的险情大部分还可以化解。但是,线杆斜拉的导索、横在头顶上的树枝……这些空中障碍物没有办法提示。“回家最后一百米”的问题也始终难以解决。在老旧小区、胡同里,不能指望盲道一直铺到家门口;用手机导航软件,语音提示最多只能把自己带到目的地周边,比如,到了超市导航就结束了,可超市的门在哪,仍然不知道。这些问题对普通人来说是细枝末节,但对盲人来说仍是大问题。
北京市盲人协会副主席曹军表示,目前各类手机软件、辅助设备的不完善,是导致各相关部门谨慎推广的主要原因。北京大约有6万名盲人,如果算上没有登记在册的以及白内障疾病的视障人群,总人数突破十万。解决盲人出行难题,依靠科技手段是可行之道。不过现状是,很多厂商持观望态度,担心研发、系统更新成本高、盲人购买力不足等各种问题。
“近期,我们也在和一些厂商讨论研发电子导盲犬的课题,虽然技术上能实现,但商家的热情度普遍不高。”曹军说,关于增强科技手段,北京市盲人协会也和很多厂商进行过座谈,就拿研发盲人导航这一领域来说,很多商家对于无障碍点位抓取量大、信息更新频繁等问题望而却步。而一些正在探索这一市场的创业公司,也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辅助软件或设备研发过程中缺乏盲人的参与,造成了研发的产品存在功能单一或与实际需求不符,盲人不能用,企业的积极性也容易被打击。
曹军说,时代在发展,城市在变化,认知也在变化。过去盲人出行,主要依靠盲道和盲杖。现在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都不断完善成熟了,识别、躲避障碍物是其最基础的功能。所以,用科技手段帮助盲人解决障碍物难识别的问题并非遥不可及,加速市场化进程,填补这一空白,从根本上改变盲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大势所趋。
本报记者 景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