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车不上楼 桩还得加把劲儿
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问题近日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焦点,从9月15日至9月21日,短短一周,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到的相关问题投诉量就达到2646件。记者梳理发现,有关电动车楼内停放充电问题的投诉量,与反映小区没地停车难以充电的投诉量几乎各占一半。警钟不断敲响,宣传和治理工作都不少,可一松劲儿就反弹,电动自行车有什么“不得不”上楼的难处吗?记者展开进一步调查。
难处一
没有充电桩无法充电
电动自行车楼内充电有隐患,各街道、各小区物业一轮轮宣传,一轮轮告知,请居民不要在室内充电。可居民们想把车停到楼下,却发现没有车棚可停或是没有充电桩可用。这是电动自行车主们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
小石桥胡同3号院居民宋先生反映,该小区建于1983年,是典型的老旧小区,小区里没有充电设备,可电动自行车还在不断增加,居民们格外担心电动车室内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
9月23日记者来到小石桥胡同3号院,小区门口就是一条狭窄的胡同,几乎找不到停车的地方,晚高峰时,居民的电动自行车一股脑地“塞”进了院子。停稳了车,有个别居民将电池拆卸下来,顺道带上了楼。记者询问居民是否知道禁止在楼内充电的相关规定,一些居民称,只是怕丢,所以带回家,不充电。还有居民直接回答:“不带回去充电我在哪儿充?”
除了电池上楼的问题,还有居民反映小区里的飞线充电问题也难根除。可车主们也有苦衷,张先生说,他每天得靠电动自行车接送孩子,没地方充电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我尽量不每天充电,三四天充一回,只能先将就着吧。”
记者联系属地什刹海街道双寺社区,党委书记董攀峰告诉记者,属地也十分关注居民的诉求,街道相关科室、社区已经联系小区所属的产权单位,通过协商并达成了一致意见。在获得产权单位支持后,社区已联系第三方单位尽快为小区装配充电桩,安装点位就选在小区的两个存车棚里。“今天上午工作人员已经到小区进行了实地勘察,下午小区保安就清理了车棚,为下一步的现场施工做好准备,充电桩预计在‘十一’假期前后便可安装完成。”
此次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因为老旧小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安装需求近期骤增,相关第三方公司的业务格外忙碌。
难处二
有充电桩却用不上
“半年了,我们楼院里的充电桩一直是摆设。”文慧园小区居民向12345市民热线反映,小区里虽然安装了不少充电桩,但迟迟没有通电,居民给电动自行车充电仍是难题。
9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文慧园小区。楼院里共有4栋居民楼,其中只有1号楼属于带电梯的高层居民楼,而被居民频频反映“电动车上楼”问题的,也是这一栋。走进1号楼记者注意到,一楼大厅俨然成了存车棚,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挤在一起,宽敞的大厅只剩下一条狭窄的过道。种种迹象表明,电动自行车被推进楼里的情况仍然普遍。
“夺命只需100秒!”在1号楼各层电梯间门前都贴着宣传海报,提示居民不要在楼内、室内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进行充电。但过了下午4点,楼道里的电动自行车还是多了起来。电梯门一开,有居民正费力地将电动自行车从电梯里拖出来,停到了楼梯间平台里。还有的居民虽然没推着车,手上也拎着电瓶。
“是怕着火呀,但是确实没地方充电。”一位居民反映,小区里虽然有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但从大约半年前安装以来,到现在也没通过电。根据居民指引,记者在小区大门内的车棚、楼院中部以及后部找到了3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根据扫码出现的提示逐步操作后,这3组充电桩在手机屏幕上均显示设备离线。记者随后拨打了设备上所留的客服电话,但一直处于占线状态。
走遍小区的楼院,记者只找到了一组正在工作的老式充电桩,上面的插头仅有6组,充电桩周围的电动自行车停得里三层外三层,6组电线被拉得老长。“就这6个插头根本不够用啊。”居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小区里租住着一些外卖骑手,他们对充电桩的需求比普通居民更高,仅能用的这组充电桩也时常被外卖车占着,充完一块电池再充一块,其他居民很难插空,无奈之下居民也只能把车或电池弄到家里去充电了。
还有居民说,因为充电插头太少,不够“抢”,经常出现头天晚上给车充电,第二天一早发现插头早就被人拔走了,电根本没充上,所以第二天要是急用车的人,大多也不敢在这里充电。“这些充电桩如果都能通电利用起来,大家不用争抢了,就能解决大问题。”
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期反映相关问题的居民较多,根据物业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小区内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迟迟未投入使用,是因为电压的问题,各相关部门正在努力解决,设备有望在月底投入使用。
难处三
赶上下雨居民两头为难
“8月1日开始,物业发了通知呼吁大家别往楼道里停车,我们居民也支持,但是现在小区里的充电桩实在太过简易,连个遮风避雨的顶棚都没有。”青年汇佳园一期居民张女士近日向本报反映,小区内的充电桩被设置在露天区域,每逢降雨给车充电就成了难题。
根据居民指引,记者在小区12号楼南侧广场上看到了所谓的简易充电桩。中秋假期前两天一直下雨,9月21日天刚刚放晴,便有不少居民把电动自行车推到了充电桩前。记者注意到,一些车主用塑料袋将充电器紧紧包裹了起来,还有的车主将充电器放入车筐并用布罩了起来。对于这样的操作,居民说也是无奈,充电器套了袋子散热变差了怕着火,不套袋子被雨淋湿了又怕短路漏电。
张女士说,现在小区里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时没有任何遮挡,逢雨雪天气都会增加安全隐患。无论是对于车辆自身还是周边的行人都有威胁,这也是不少人不得不把车推回楼里充电的原因之一。
“小区里其实是有车棚的。”有居民提出建议说,现在很多居民楼下的存车棚都被废旧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挤占,如果物业能够协调清理废旧车辆,把充电桩安在车棚里,不仅能更充分地利用停车资源,还能让大伙儿给电动自行车充电时更安心。
专家建议
充电设施建设应作为民生工程来抓
今年初至今,因电动自行车进楼及在楼内充电引发的消防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电动自行车仍将在市民日常出行方式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如何疏堵结合,切实杜绝电动车室内充电问题,多位专家提出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于显洋认为,治理电动车带来的问题要从源头抓起。“应当建立健全电瓶质量监督的长效机制,杜绝劣质电瓶及非法改装电瓶流入市场。一旦企业生产的电瓶出现质量问题,应该做到及时追溯源头并召回存在潜在质量隐患的其余产品。”
此外,于显洋还建议将电动车充电设备设施的建设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一些居住密集及老旧小区客观上并不具备加装充电设施的条件。这种情况下,应在小区周边合理距离内增设公共充电设施,同时宣传引导市民前往充电,从而满足市民需求。”
在充电设备设施的建设方面,北京市政协委员朱良也持同样观点。朱良建议,应把充电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从城市规划、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等方面统筹考虑,不应由小区物业公司独自承担建设成本。
朱良还建议,外卖、快递企业也应负起相应的社会和安全责任。“尽管这些车辆可能多为员工在市场上自行购买,却是在为企业的业务服务,企业就有责任和义务,对员工所使用的电动车,尤其是大功率的电动车进行监管及定期检查。如果企业还有余力,则可以考虑在适当位置配建换电站,方便员工安全充电。”本报记者 景一鸣 陈圣禹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