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讲普通话,携手进小康”为主题的第2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9月14日拉开帷幕。据报道,目前,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普通话普及率达到61.56%。
从1998年将每年9月的第三周定为全国普通话宣传周至今,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超过80%,这很令人欣慰。我国地大物博,方言林林总总,甲地人听不懂乙地话是常事,推广统一、规范的普通话,可以架起语言的桥梁,消除族群、地域之间的隔膜,增进了解与友谊。特别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普通话可以扫除不同语言带来的不便与制约,克服交往中的困难,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交流,既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团结、凝聚的象征。
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推广普通话的氛围,但仍有一部分人对于推广普通话的意义还存在误解,并不十分积极。比如在一些地方的政府机关,其工作人员大都习惯用方言交流,因为在他们眼里,这是所谓的“群众语言”;还有一些地方的老师,他们中很多人用方言教学,导致很多学生读了大学才说上普通话。当然,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解方言。方言是一个民族多样性的标志,我们有责任推动方言的传承与保护。然而,普通话是最具优势的本土文化。只有推广普通话,才能体现一个地方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在我区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当下,语言的通达性就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城市友不友好、舒适与否,不仅在于其硬件环境、风俗美食等,还在于能否畅通高效地沟通。例如,外地人去政府机关办事,其工作人员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与群众交流,势必会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让这些外来人口产生亲切感。普通话犹如一缕春风,可以减少地域之间的隔阂,让人们从小圈子中走出来,形成民族共同体思维,产生更大的力量。(尉迟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