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全区土地权改革重点县。在土地权改革上,贺兰县历来具有敢为人先的勇气,1979年,贺兰的通义公社在全区第一个实行“包干到户”,成为宁夏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先行者。
今年,贺兰县土地权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在如何用活土地政策、激活土地要素、盘活土地资源等问题上,该县围绕解决好“权利怎么活”“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三个问题,着力编制规划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探索出了鲜活的“贺兰模式”。
加强土地管控构建统一市场
当前贺兰县闲置土地多、利用方式粗放、亩均效益低,且农村集体和广大农民难以从土地上获得有效的财产性收入。“很大程度是因为此前各部门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贺兰县土地权改革小组负责人胡耕庸认为,要从源头上围绕“多规合一”予以规范,通过改革,建立统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一管理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加快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围绕土地权改革,贺兰县土地权改革小组在前期大量摸底调研的基础上,于今年7月底制定印发了《贺兰县关于土地权改革加强用地规划管控工作方案》和《贺兰县关于深入推进土地权改革完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上为土地权改革将遇到的困难提供解决依据。
胡耕庸所在的土地权改革小组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快推进贺兰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他认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应当把握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发展机遇,从规划上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用规划带动乡村振兴,充分释放土地资源潜力。
胡耕庸介绍道:“例如自发形成的传统村庄,村民散居村庄各处,村庄用地布局散乱、粗放利用严重,很难进行规模化的开发建设。通过规划,我们将土地的用途明晰、重点突出,合理布局各类用地,科学把控村庄产业发展定位,尽量做到生活生产相对分离,既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也可有效利用土地。”
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贺兰县统筹城乡土地资源,围绕调查监测评价、确权登记颁证、价值评估核算、市场配置资源、政府依法监管“工作主线”,突出加强用地管控,构建统一市场,优化供地方式,提升用地效益。目前该县已初步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全域村庄布局研究、三调基数转换、城镇开发边界试划、产业发展专题研究等工作。
建立“留白”机制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贺兰县突出强调规划“留白”机制。
何为“留白”?胡耕庸介绍,即通过科学研判,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为未来预留重点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生态保护修复等用地需求。结合实际,贺兰县初步探索发展战略型“留白”管控、发展备用型“留白”管控、功能优化型“留白”管控。
“简单来说,就是要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胡耕庸进一步介绍,“留白”机制下,土地只定空间不定用途,“比如在城市规划区内‘留白’1000亩,我们不规定用途,结合后续城市发展更新和功能优化进行统筹使用。”
今年,贺兰县土地权改革小组在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及市县相关部门的多次交流座谈中,初步形成了国土空间规划“留白”机制研究内容,从“留白”用地意义、内涵、划定规模、划定方式、用途规定、用地类型、用地布局、管控与使用方式、监督考核等方面初步提出“贺兰思考”。
胡耕庸认为,“留白”机制是在为城市长远发展谋划预留战略空间,以在将来能够为优化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城市集约高效、结构调整、布局优化、韧性提升,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发挥作用。据悉,当前贺兰县着力探索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留白”应用,这也为其他市县规划“留白”探索研究提供了“贺兰经验”。
实施宅基地改革农民增收有了新途径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在一些老旧村庄中,房屋破败,道路坑洼,乡愁在人们记忆中越来越模糊。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个村落位于黄河沿岸,是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朴村落,随着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仅剩十几名老人留守,90%以上的院落空置。
黎伟从小在星光村长大,看着杂草丛生的村庄,他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2016年,他放弃了自己的互联网公司,回到家乡开始了“二次创业”,成了一个新型职业农民,星光村空置的宅基地也成了他眼中的“香饽饽”。
“这些都是宝贵的建设用地,不能白白浪费了。”黎伟出资为村民整修院落、大门、围墙,修补坑洼路面,建设文化活动广场、乡村科普馆和公共卫生间,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产业,并鼓励村民以土地、宅基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项目中。
当前,贺兰县通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宅基地管理数据库,探索建立宅基地资格权认定、自愿有偿退出、建房审批管理、县域统筹使用、新增多元保障、盘活开发利用等机制,治理村庄“空心化”,为乡村振兴腾出发展空间。
今年65岁的肖生明在星光村八社住了一辈子,如今感受颇深,“黎伟把乡村旅游搞了起来,一到周末村里游客就多得很,我家的房子租给一群画画的年轻人,住了两个多月,光租金就不少。”肖生明家的房子在黎伟的支持帮助下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成为村里民宿院落之一,去年他通过宅基地入股拿到1万多元的分红,加上打工,又收入近2万元的工资,老两口的日子越过越舒适。“现在院子也漂亮,村里也热闹,儿女叫我去城里住我都不愿意。”肖生明笑着说道。
今年当选了星光村党支部书记的黎伟不仅对星光村八社的院落进行了提档升级,更从整体上对村庄进行了合理规划,“我们打算做一个康养社区,将村民生活区、生产区、休闲娱乐区进行功能划分,让村庄发展更加合理。”
曾经空置的宅基地,如今焕发了新生机,农户们也因此获得了一份财产性收入。“通过编制村庄规划,让老百姓知道今后在农村怎么居住、如何就业、怎么生活。”胡耕庸表示,当前贺兰县第一批6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已经形成,第二批12个行政村规划编制正在进行中,第三批14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也已启动。到2021年底,该县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将占到全县应编尽编行政村的60%以上。
创新供应方式探索多元土地利用格局
8月27日下午,在贺兰县立岗镇文教农场,原本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如今正在新建一座建筑垃圾处理厂,该项目可年总消纳拆除垃圾60万吨,原本乱堆乱放的建筑垃圾将被重新再造成为再生骨料、混凝土制品、PC预制件等三大类再生产品。
近年来,城市、乡村建设突飞猛进,新建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大规模拆迁使建筑废弃物排放量急剧增长。该项目在实现资源化利用建筑废弃物,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问题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而这也是今年贺兰县在土地权改革探索中,率先完成的一宗以“长期租赁”方式供应产业用地的案例,实现了该县工业用地“长期租赁”零的突破,也为今后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用地供应方式投石探路。
“企业通过租赁的方式,在这里先期进行建设,这种土地租赁方式可以有效减轻企业用地成本。”胡耕庸介绍,在以前的工业用地出让模式中,例如企业要取得一块50亩大小的工业建设用地的使用权,需要支付的用地成本高达640万元,“这笔开支对大部分企业来说是很大的压力,由于资金压力,他们在后续的项目建设、生产中就会有所掣肘。”
胡耕庸认为,“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用地成本,另一方面也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
今年贺兰县进一步加大盘活闲置土地工作力度,2021年已处置完成1295.68亩,完成率为205.95%。同时该县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初步制定了《贺兰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贺兰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程及决策办法》等配套政策,引导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步入正轨,为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探索发展新路径。
(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