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9月3日电 题:四川“双减”:负担“减”下去,素质教育“加”进来
新华社记者吴晓颖
成都市少城小学四年级3班女生曾惜很爱运动,让她特别开心的是,新学期她和同学们拿到的课程表上有了新变化:一至六年级学生每天有1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学生每周有1节劳动课;课后延时服务可供选择的素质类课程更多了,新增了健美操、棋类、编程、机器人等选项。曾惜“抢”到了她从小就喜欢的象棋课。
成都市少城小学校长王婉介绍说,在没有影响学生作息时间的情况下,学校通过优化课程设计、丰富课后延时服务的素质类课程,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开展劳动活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培养兴趣爱好,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各地中小学校主阵地功能不断增强。记者采访了解到,四川21个市(州)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启动实施课后服务,鼓励学校与具备资质且规范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开展合作,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满足了学生们的不同需求。
校内课后服务水平“提”上来,作业负担“减”下去。为学生“减负”的关键,是提高校内教学质量、作业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一些学校开始校内“减负”改革,从学生核心素养与能力要求出发,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使课堂教学的质量与课后练习的效率提升相互促进,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增强师生互动。成都墨池书院小学由备课组长把好作业质量关,班主任把好作业总量关。备课组在每周教研活动中,将作业设计作为教研重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分层设计作业单、学习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校内保障,校外治理。为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四川规范校外培训发展,打出一套“组合拳”。一方面,在监管方式上,从事后整改转向事前预防。作为全国“双减”工作试点城市之一,成都市加强风险防控,试点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第三方全额资金存管制度、风险评估机制,并支持和鼓励校外培训机构探索“先消费、后付费”运营模式。另一方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课后服务能力,并积极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理念,系统施策、标本兼治。
“家长跟风报课外补习班或相互攀比,这是以外力裹挟孩子‘进步’,用力不当,或者‘外力’变化,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李蓓说,对孩子“内驱力”的培养更为关键,家长们要有长远目光,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好奇心、探究力为代价,追求眼下的学习成绩;养育孩子,不是为了让他去跑赢“比赛”,而是让他能实现自我价值,成为更好的自己。
“双减”新政下,一些家长开始调整育儿观念。作为小学三年级学生家长,绵阳市民冷女士不再紧盯学科类培训的“鸡娃”方案,转而关注素质类课程。冷女士说:“学校教学才是‘正餐’,过去总想着到外面‘拔高’,私下‘加码’,结果连基础都没打牢,反而会坏了孩子的‘胃口’,出现厌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