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江西德兴8月20日电(王成前 邵德初)江西省德兴市日前从省外追回一块石碑,据当地党史研究人员称,这块石碑是一件重要历史物证,佐证了土地革命时期赣东北苏区红色贸易线被重重封锁的历史。
该石碑长1.16米,宽0.55米,上面清晰注明,石碑立于1934年,有时任浙保步三团三营营长戚永年题的“镇南碉”三个大字。当地村民说,该石碑原放于白沙关杨丫山山顶的一个碉堡上,近几年却不翼而飞。
据德兴市新岗山镇村干部回忆,前几年,邻县浙江开化县杨林镇一村民在杨丫山上采摘杨梅时发现该石碑,于是他将石碑搬下山运回家中。在当前正在开展的学党史办实事过程中,德兴市新岗山镇村干部捕捉到这一线索,认为这是重要历史物证,绝不能让它流失在外。
工作人员在碉堡遗迹考察。 邵德初 摄德兴市新岗山镇村干部之前向浙江开化县杨林镇追要多次无果,考虑到石碑流失在外省多年,追要难度大,德兴市新岗山镇立即向德兴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武军汇报情况。了解情况后,陈武军要求有关部门配合,追回流失历史物证。经过多番沟通,近日终于顺利将石碑追回。
据德兴市党史党建研究中心四级调研员程雪朝介绍,1931年,为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封锁,赣东北苏区在方志敏的领导下,开辟了白沙关至暖水的红色贸易线,食盐源源不断地通过白沙关运送到苏区,有力地保障了苏区军民的食盐供应。后来,国民党发现了这条红色贸易线,不断加大对苏区的封锁,并占领了白沙关。
1934年,国民党浙江保安三团驻守白沙关,并在东南西北方向建了包括杨丫山在内的6座碉堡。“镇南碉”位于杨丫山山顶上,是个易守难攻之地。碉堡呈圆型,面积约30平方米左右,墙体宽约0.8米,底部为石头,上部为砖块。现在虽已倒塌,但还有一米左右高的墙基,依稀可以看到碉堡门和四个方向的射击孔形状。碉堡边上还有一个附属建筑遗址,应是国民党士兵的休息值班室或厨房。
据史料记载,戚永年是黄埔军校第5期政治科毕业生。1935年任第74军58师补充团团长。抗战爆发后任第74军58师172旅343团团长,参加过淞沪会战,1942年任第86军67师少将副师长,抗战胜利后任第3军官总队少将队员,1946年退役回乡,1948年任浙江省保安司令部少将高参兼浙赣闽边区剿共指挥官,1949年5月在浙江临海起义,后任浙江省诸暨县政协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委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