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丽水8月12日电 (周孙榆)结束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西畈乡中心小学的支教之旅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15名大学生改变了对“支教”一词的理解。
学生所作诗歌 周孙榆 摄此前,大学生们认为支教是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送上“诗与远方”,是让他们认识“我们的世界”。如今,大学生们认为支教的意义在于关心和陪伴。
学生所作诗歌 周孙榆 摄遂昌县是浙江省山区26县之一,西畈乡则是该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从遂昌县城出发,需翻越三个半小时的盘山公路。
支教团与学生们 曹瀚洋供图西畈乡全面积135平方公里,除一个村因下山脱贫整村搬迁外,其余5个行政村至今仍散落在崇山峻岭之中,2020年常住人口只有1803人,农民主要收入还是靠外出务工,而孩子则成为留守儿童。
支教团成员 周孙榆 摄走进西畈乡中心小学的那一刻,支教团成员陆浙译很惊讶,“这里似乎什么都不缺,和城里的学校没什么差别。”
据了解,近年来,在当地政府与爱心人士支持下,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持续改善,除此之外,还开设了轮滑、版画等特色课程,师资力量也比一般乡村学校充足。
但随着支教的深入,大家发现,西畈乡孩子们想要的不仅是这些丰盛的“硬菜”,还有精神上的“粮食”。
支教团成员曹瀚洋今年刚从部队退伍回到大学念书,满腔热血的他自费购买了数台航模与无人机供学生们体验,希望以此让孩子们学习物理知识,丰富视野,但很快现实情况让他迷茫。
一次课堂上,因为航模弹簧故障,学生刘轩(化名)的飞机没能起飞,看着别人的飞机翱翔在学校上空,他显得有些落寞,但并没有提出要换一台飞机。
这一切被心思缜密的曹瀚洋捕获,“他不会很明显地表现出那种难过的感觉,但我能感觉到,他渴望受到关注。”曹瀚洋对记者说,“我当时真想马上变出一台飞机给他,或者让时光重来一次,我一定早点发现飞机的故障。”
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刺激着支教团成员的内心,令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们的诗歌:
“我在很小时候就有车有房子,我的车是爸爸的肩膀,我的房子是妈妈的肚子。”
“时间收走了妈妈的年轻,时间收走了爸爸的黑发,时间收走了哥哥陪我的时光。”
这些诗句不禁让支教团成员感慨,“他们写出了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忧郁和悲伤。”
廖蕾蕾或许是支教团成员中最能明白孩子们“成长烦恼”的那个人,因父母常年外出工作,她在上大学前基本上都是孤身一人。
“高三放学时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接,我只能一个人回租的‘家’,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长大了我也慢慢理解了,他们不是不愿意陪着我,只是他们也没有办法。”廖蕾蕾对记者说道。
廖蕾蕾坦言,因为成长环境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她很少和父母去交流情感,在西畈孩子们身上,她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
在她看来,西畈的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幸福的,不必为教学设施担心,支教团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们成绩之外的关心与重视。
“我理想中的老师是一个有温度的人,不仅教我知识,还关心我学习之外的事,分享他的人生经验。”廖蕾蕾说。
事实证明,孩子们内心的冰墙并没有那么牢固,支教团15颗赤子之心可以将其融化。
“我陪着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男生吃饭、聊天,后来走在路上碰到他,我在他的眼神里感受到,他记住我了。”支教团成员于海琪说,对此她将认识、了解、关爱孩子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旁人看来,杜滔(化名)是一个非常高冷、内向的学生,别人和他说话,他都不理睬。“在一次折纸课上,我点名表扬了他,从那之后,他每次见到我都会主动微笑。”于海琪说。
在西畈的两周里,他们用最短的时间记住了每个孩子的名字,借着每一顿饭去打开孩子的话匣,用角色扮演游戏鼓励孩子们的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支教最后一天,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欣喜。
那个记住于海琪的学生盛情邀请她去家里吃饭、刘轩主动向曹瀚洋提出想要拥有一台航模、廖蕾蕾的学生在最后一堂课后拥抱了她、一位女生给每个女老师都送去一块糖果和粉色发卡、也有的学生加了老师微信,说“以后要一直做朋友。”
夜晚,支教团成员们卸下教师的身份,围坐在操场中间举杯仰望星空展开畅谈。
曹瀚洋将一封信递给记者,这是他收到最满意的礼物,上面这样写道:“在老家时我本来是不想来学校的,可是爸妈都让我去我也只能去,等我去了学校才发现这里的课也挺有趣的,原来学校不是只会让学生不开心。”
记者问曹瀚洋,“你现在觉得支教的意义是什么?”
“送去关心和陪伴。”
临别前,西畈乡党委副书记傅聪花告诉记者,穿山而过的遂江公路正在全速建设当中,届时,西畈乡到县城的时间能缩短近2小时,“通车后,孩子们可以每天和父母见面了。”傅聪花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