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名城保护条例修订之后(看·世界遗产)
3月1日,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施行。
《条例》明确了“先保护后利用”“应保尽保”的基本原则,旨在“保留人民群众对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情感”,也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北京目前有7处世界遗产,是我国拥有世界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名城保护范围
扩展至全市
《条例》的特点之一是保护范围广泛,扩展至全市范围,包含了北京老城区、三山五园地区以及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区域;保护对象则含括了世界遗产、文物、历史建筑和革命史迹、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地区以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等;地下文物埋藏区也被划入保护范围;此外,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和传统胡同被新增列为保护对象。
《条例》还将实行保护名录制度及保护责任人制度,对保护对象组织开展普查工作,力图在“摸清家底”的同时,将保护责任落实到基层人民政府、所有权人或使用人。
此外,《条例》重点涉及了文物及历史建筑物的腾退这一历史风貌保护中的“老大难”问题,提出要利用申请退租、房屋置换、房屋征收等法律明确的交换渠道,将推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的腾退、强化文物保护以及周边环境整治与促进合理开放利用结合起来。这些新规定,使得人们期待着北京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有机更新,尽快有重大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条例》以一个章节的篇幅对保护利用进行了细节规定,指出应遵循“先保护后利用”的原则,将保护放在首位,同时“鼓励和支持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放”“鼓励历史建筑结合自身特点和周边区域的功能定位,引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非遗展示中心等文化和服务功能;鼓励历史名园采取多种方式开放,使历史名园贴近市民生活”。同时,为了让历史建筑能够得到合理利用,《条例》还规定“历史建筑可以依法转让、抵押、出租”,为工业遗产等历史建筑的转型“重生”提供了支持和指引。
北京的世界遗产
保护管理状况如何?
《条例》将世界遗产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北京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有何进展?
6月10日,在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北京市主场活动会场,《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报告(2018-2020)》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北京尚有3项正在履行的世界遗产承诺事项,主要涉及八达岭和天坛,其余承诺事项均已完成。报告认为,北京市范围内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履行情况总体向好。
2020年,针对“长城-八达岭”区段新建高铁站等社会关注问题,北京市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提交了相关报告,获得了世界遗产中心的认可。截至2020年,世界文化遗产天坛的内坛搬迁工作已经完成,内坛环坛步道全部打通。目前,北京市仍在逐年推进遗产地环境整治和旅游管控等任务。
太庙、天坛、先农坛
都在进行文物腾退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维日前表示,新修订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3个月来,北京市有关部门围绕《条例》开展了诸多具体后续工作,包括持续推进《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编制及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审核、批准工作。5月20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公布了北京市第三批历史建筑。
进入北京景山公园,登上万春亭极目远眺,就能纵览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北京传统中轴线景观。《条例》第十六条明确:“老城保护涵盖明清时期北京城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的区域。”北京市加强老城整体保护的首要内容就包括传统中轴线。当前,北京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腾退工作,以恢复中轴线景观视廊,展现古都风貌。
张维透露,以中轴线申遗文物腾退工作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和文物合理利用,是下一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点。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会商机制,将尽快完成皇史宬等文物内的住户腾退。目前,北京市还正在有序推进太庙、天坛、先农坛文物腾退工作,研究推进醇亲王墓、贤良祠等文物移交和腾退事宜。
此前,位于中轴线上的北海医院和东天意商场已完成降层拆除。这是北京市落实核心区控规的第一个降层项目,也是恢复中轴线景观视廊的第一个拆除项目。德胜门箭楼是中轴线上的重要地标。其南侧公交场站已实现全部腾退。张维介绍说,除了文物腾退外,推动重点文物的保护修缮和合理利用也是落实《条例》的重要举措。在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保,向社会开放”的原则下,北京市将完成永定门御道、社稷坛中山堂、景山观德殿建筑群等重点文物修缮工程,推动清陆军部旧址向社会适度开放,近期正在集中精力推进蒙藏国立学校旧址综合修缮和保护利用相关工作。
此外,张维还呼吁全社会继续积极参与名城保护工作,共同营造名城保护的良好氛围,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共同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数字化展览
营造中轴线申遗氛围
《条例》还增加了一条新内容:“鼓励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保护对象的展示与管理。”
在北京西郊也有一条全新的“中轴线”——今年2月开始,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发现·北京中轴线”数字光影展开展。展览使用全息数控影像、联动720度环幕、空间定位声场等数字技术“还原”了中轴线的“前世今生”。2021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名为“一脉传‘城’”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座谈会举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在会上表示:北京中轴线全长虽然仅有7.8公里,但囊括了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社会等多个主题,记录了各个时代的历史印记。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有助于中轴线的传承与保护。
此外,首都博物馆还举办了“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让观众在展览中体会中轴线的魅力。北京市文物局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共同推出了“了不起的中轴线 让我们一起来守护”互动小游戏,邀请民众关注中轴线,成为北京中轴线的“守护人”。
三山五园风貌区
逐步恢复京西稻景观
被《条例》明确列为保护对象的三山五园,是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各历史时期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指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和畅春园。
为系统保护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北京市围绕三山五园制订了相关规划。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联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完成了《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2019年-2035年)》(草案)。今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北京海淀区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建设三山五园文化遗产数据资料中心,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基本情况;同时将实施功德寺、颐和园西侧三角地、东西红门、西水磨等地区历史景观恢复工程,恢复颐和园西侧京西稻景观,逐步重现三山五园田园风光和皇家园林水系整体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