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发布,哪些城市最“吵”? 银川市中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 “硬骨头六连”:作风顽强 敢打硬仗 固原市启动“全民反诈”宣传月活动 隆德县设施农业让农民捧起“金饭碗” 生态蜂蜜 甜蜜泾源 银川市金凤区第二届“引凤创梦”青年创新创业博览会闭幕 灵武市“全民反诈”宣传赶集有声有色 购在金凤·云享生活——金凤区全民电商节启幕 弘扬宁夏特色美食 宁夏牛街举办第二届餐饮美食文化节 彭阳“七争行动”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山海情”亮相第十七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宁夏展馆被“关注” 宁夏织密交通运输领域全方位全覆盖疫情防控网 2021年1-5月份宁夏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云南北移象群从易门转入峨山 初步研判呈南返趋势 北京庞各庄“为民办实事”解决居民老问题 文旅部印发方案提以游客评价为导向 导游还敢嚣张吗 广西民生领域“铁拳”行动查处“山寨”酒水等案4000余起 广东东莞将开展涉及约250万人核酸检测工作 广东东莞新增1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革命老区新县:“争红斗绿”中奔向振兴 北京招聘508名高校毕业生支农 将与乡镇签5年劳动合同 疫苗接种科普,也需要“有趣的灵魂” 广西柳州报告1例境外输入阳性感染者 轨迹公布 在穗台胞点赞大陆疫苗接种同等待遇 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计江南等地将有强对流天气 北京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10号线牡丹园站恢复运行 媒体谈公司取名“我命油我不油天”:被驳回就对了 靠掐孩子制造流泪场面带货 “正能量造假”路子“走歪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戒毒工作“2+4”区域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在川召开 深圳6月18日新增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详情公布 报告: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高 工学专业高薪收入占比突出 广西女大学生扎根苗山11年 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推动绿色发展观察 云南北移象群已呈现南返趋势 从易门进入峨山 未来三天浙江强降雨持续 北部南部等局地将现大暴雨 甘肃5年免费康复救助2.9万名残疾儿童 从“蹭路灯”到“敞开用”:“电靓”的大陈村“共富”了 带孩子去异性更衣间问题怎么办?第三更衣空间有必要 媒体:加快落实课后服务,解决职场父母“接娃”难题 宠物伤人谁应当承担责任? 《民法典》这样规定 “反浪费联盟”成立 首批企业发出宣言 贵州江南等地有较强降水 江南华南等地有高温天气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走进前南峪,看荒山秃岭如何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上海红色文化统一入口“红途”上线 广东6月18日新增6例本土确诊病例 护边员崔广平:中俄边境线上“流动的界碑” 广州海关集中销毁走私毒品412公斤 公安机关严打制售假劣农资犯罪 去年以来破获刑事案件1200余起 《洛神水赋》表演者:不是我出圈而是传统文化出圈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发布,哪些城市最“吵”?

2021-06-19 11:03:04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最新报告发布,哪些城市最“吵”?

楼下“吱吱吱”的电锯声,窗外店铺外置音箱的嘈杂,不远处建筑工地浇筑的尖锐噪声……无论是工作还是居家,很多人都遭遇过噪声的侵扰,“求静静”不容易。

6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年度《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全国哪里“吵”得最厉害、哪些区域能让居民有个好睡眠?治理噪声又有哪些高招?大家不妨来看看。

上图:2020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功能区总点次达标率。上图:2020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功能区总点次达标率。

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向好,但噪声投诉依旧高达两百万件

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总点次达标率为94.6%,夜间总点次达标率为80.1%,与上年相比分别上升2.2个和5.7个百分点,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

0类功能区(康复疗养区)、4a类功能区(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和1类功能区(居住文教区)夜间达标率持续偏低;城市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4.0分贝,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6.6分贝,与上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

达标率数据如何得出?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31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报送了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各类功能区共监测23546点次,昼间、夜间各11773点次。昼间共有11143个监测点次达标,达标率为94.6%;夜间共有9427个监测点次达标,达标率为80.1%。

总体来看,本年度全国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点次达标率高于夜间,3类功能区(工业、仓储物流区)昼间点次达标率在各类功能区中最高。

虽然城市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与百姓的要求尚有距离。报告披露,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国省辖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合计受理环境噪声投诉举报约201.8万件,其中,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占53.7%;建筑施工噪声次之,占34.2%;工业噪声占8.4%;交通运输噪声占3.7%。2020年,生态环境部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44.1万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举报的41.2%,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二位。广西、重庆的环境噪声投诉举报占本地各类环境污染举报的比例,甚至接近或超过60.0%。

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2019年全国160个城市12个领域的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进行了通报,通报显示,生态环境领域的“周边噪声控制”评价指标得分率较低。

大城市噪声污染普遍更重,大连、西安成最吵城市

大家的印象里,城市规模大,噪声自然就多,事实是如此吗?答案是肯定的。2020年,31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各类功能区共监测4406点次,昼间、夜间各2203点次。昼间共有2045个监测点次达标,达标率为92.8%;夜间共有1600个监测点次达标,达标率为72.6%,也就是说,白天噪声影响差异不大,但大城市居民要想睡个安稳觉更难。

与全国城市各类功能区监测点次达标率相比,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除3类昼间、4b类(铁路干线两侧区域)昼间以外,其余各类功能区监测点次达标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城市看,拉萨、海口、厦门、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白天的达标率都是100%,南京、深圳白天达标率分别为99%和98.8%,也是相当不错的。出乎意料的是,白天最吵的大城市是大连,达标率仅为66.7%。达标率排在倒数第二的是西宁,只有75.0%。

哪里的夜晚相对安静?总点次达标率达到90%以上的大城市只有两个,南京以92.7%夺冠,厦门以90.0%位列第二,这两个城市的小伙伴可以享受安静的夜晚。与之相对照,西安、大连夜间的达标率仅为37.0%和37.5%,低得有点离谱;郑州达标率41.9%、长沙达标率50.0%,成都、哈尔滨、宁波也都没到60%。

综合来看,厦门、南京、贵阳、太原都是全国声环境质量领先的城市。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贵阳。2016年,贵阳曾经位列全国最吵城市第一名,2019年其夜间达标率也只有25%。而经过不懈努力,2020年,贵阳昼夜达标率分别攀升至97.8%、89.1%,夜间达标率更是拿到了省会及计划单列市中的“探花”。

另外,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广东的两个超大城市表现亮眼,广州昼夜达标比例为95.0%、87.5%,深圳为98.8%,84.5%,尤其是夜间噪声控制,远高于京沪,在大城市里也排在前列。

噪声来源于哪些方面?报告显示,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昼间区域声环境,受社会生活噪声影响比例为65.4%,受交通噪声影响比例为19.7%,受工业噪声影响比例为11.0%,受施工噪声影响比例为3.8%。

上图:各类环境噪声投诉举报占比。上图:各类环境噪声投诉举报占比。

“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首次写入五年规划,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在修改

噪声不仅让人烦心,也有确实的危害。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不少遭遇过噪声烦恼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经历:打电话投诉时,发现监管部门不明确;即便执法人员到现场,因为噪声的瞬间性特点,也很难取证处罚。

今年春天,上海震楼器事件引发全社会关注:一栋居民楼楼上楼下两户人家发生纠纷,楼下住户连开5年震楼器,闹得整栋楼多年来都不得安宁。这一极端案例也反映了噪声污染防治的瓶颈——虽然对噪声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长期以来,难监管、难治理的问题一直存在。

办法总比困难多。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优化调整声环境功能区、持续推进环境噪声监测、积极解决噪声投诉等等,各地为百姓的“安静生活”花了不少心思。截至2020年底,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成都、深圳等13个城市试点绘制了噪声地图,用于推动本地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施工噪声投诉量排第二,危害不小。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有5000平方米以上的施工工地约7.9万个,近4万个在建工地安装了噪声自动监测设备,施工噪声污染处罚案件15385起,处罚金额约1.8亿元。

深圳利用生态环境智慧监控平台、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逐步推进以现场执法为主向以非现场执法为主转变,推广“远程喊停”新管控模式,以“线上监控+线下执法”的方式,协调联动,对“屡喊不停”的工地实施精准执法,提升执法效能。同时,鼓励施工单位通过采用先进设备和降噪材料、合理安排工序等措施,创建噪声污染防治示范工地,对符合相关要求的给予生态环境专项资金补助,切实提高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令人欣慰的是,今年3月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环境噪声污染治理”,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环境噪声污染治理有关内容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修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列入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据悉,修改将围绕强化规划源头防控、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准确界定防治对象、完善主要噪声源管理措施、强化违法处罚等方面展开,力争解决困扰噪声污染防治的问题,为社会生产生活的安静环境保驾护航。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人民日报客户端 孙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