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湖湾树莓生态园。
风景如画的闽宁镇。
立兰酒庄葡萄种植基地。 图片均由记者 李靖 摄
这是一个坐落在贺兰山下的神奇小镇。这里有原汁原味的民俗手工艺,有多彩多姿的移民文化,还有乡土风情的农家乐;这里有高科技的现代光伏农业,有高品质的葡萄美酒,还有西北少见的红树莓基地……
以前:闹社火是唯一娱乐
“20多年前我们刚来时,这里就是一个干沙滩。唯一的大型娱乐活动,是过年时闹闹社火,如今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只是平时吃的用的啥都不缺,文化娱乐活动也丰富得很。”闽宁镇原隆村村民袁师傅说。
袁师傅清楚地记得,20多年前在西吉县老家闹社火,村里人都用油彩化妆,戏服就用家里的床单、被面简单改造,道具没钱买,全靠手工自制,戏帽和道具都是纸糊的。
1997年,袁师傅一家移民到当时的闽宁村,过年时大家都没什么余钱,耍不起社火也唱不起大戏。后来生活慢慢好了,村里人气也越来越旺,村民们才开始耍起了社火、唱起了大戏,并成立了秦腔自乐班。
闽宁镇福宁村村民赵鸿说,“秦腔自乐班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十几个人,2008年我带头成立了闽宁镇富民秦腔艺术团,现在团里有30多个人了。”2014年,赵鸿建设了闽宁镇赵鸿农民文化大院,大院里不仅演秦腔,广场舞、锣鼓队、社火队都聚集在这里排练演出,成了大家农闲时自娱自乐的好去处。
逐渐:文旅资源越来越丰富
近年来,福建和宁夏两省区政府大力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文化旅游投资合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旅游扶贫跨越千里,美了山川,富了乡亲。不仅村民休闲有了好去处,还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
然而,到闽宁镇看什么?玩什么?吃什么?是游客最关心最想了解的。从闽宁镇游客服务中心出发,走进闽宁镇原隆村非遗旅游产品研发基地,或参观了解或亲自上手体验,非物质文化手工旅游产品琳琅满目。可以坐在织布机前,织一块纯棉花布,也可以拿一根彩绳,体验编织绣球、手包、中国结等。原隆村非遗旅游产品研发基地如今不仅是闽宁镇妇女扶贫基地,更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基地,去年以来已累计接待中小学生数千名。
在名称寓意“立足贺兰山”的立兰酒庄,游客可以走进车间和酒窖,了解葡萄变美酒的全过程,最后坐进品酒大厅,惬意地品尝一杯高品质的葡萄美酒。在棚湖湾文化旅游综合体,游客可以欣赏随处可见的格桑花,摘一颗红树莓,在生态餐厅品一顿柴火鸡,与孩子一起从彩虹滑道上呼啸而下,在火车旅馆感受怀旧旅途。在闽宁镇镇史馆,游客可以静静聆听这片土地的倾诉,感受二十多年来的巨变,了解闽宁镇的过去和现在,展望闽宁镇的未来。
如今: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
电视剧《山海情》带动了闽宁镇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自今年春节以来,平均每天来闽宁镇参观的游客近千人,带动了闽宁镇扶贫产品和红酒的热销,各类产品销售较往年同期上涨近40%。《山海情》影视效应不仅改善了闽宁镇旅游产业投资软环境,还有效带动了种植、养殖以及葡萄酒产业的发展,特色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镇区餐饮及服务行业火爆,近期平均每天新增餐饮及服务行业门店2家。如今,闽宁镇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人想到闽宁镇“打卡”,亲身感受“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传奇。
如今,以红色党建、红酒品鉴、酒庄游玩、生态观光、休闲自驾为主题的“闽宁风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前来闽宁镇观光“打卡”的人络绎不绝。据永宁县文化旅游广电局负责人介绍,现在每天来闽宁镇的游客有1000多人,每天能为闽宁镇带来4万元左右的旅游收入。下一步永宁县将借助《山海情》IP盘活闽宁镇全域旅游资源,开发更多旅游产品,让旅游业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品葡萄美酒、吃农家美食、摘树莓葡萄、看光伏农业、赏乡土民俗……闽宁镇,正走在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的大路上。红色旅游、扶贫富民、休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五大精品旅游线路逐步成熟,正在张开臂膀,迎接八方来客。(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