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对枸杞进行包装。
种植面积1.1万亩,产值1.8亿元,品牌15个,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这些数据,都属于西夏区的枸杞产业。近年来,西夏区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扶持、科技示范、大户引领、公司带动等措施,逐步发展壮大枸杞产业,让小枸杞有了大作为。
枸杞鲜卖效益倍增
在位于西夏区镇北堡镇团结村的海忠生态枸杞家庭农场,新老两个品种的枸杞一眼就能识别。老品种还未萌芽,新品种已经冒出了1厘米左右的新芽。“新品种当年就能挂果,且果型大、上市早,头茬6月上旬就可上市,比老品种早一个星期,可以卖鲜果,也可以卖干果。”海忠生态枸杞家庭农场负责人马福海说。
马福海已种植枸杞17年,在电商还未兴起时,枸杞销售主要依靠商贩上门收购,所以枸杞销售主要以干果为主。马福海还记得刚种枸杞的几年里,他种植的60亩枸杞只能带来五六万元的收益。有一年采摘季遇上持续近半个月的阴雨天,枸杞没有及时晾晒,损失惨重。后来马福海建设了烘干房,23小时可烘干1吨枸杞,不仅解决了自家枸杞晾晒问题,还帮助了附近不少种植户。再后来,随着电商的兴起、物流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鲜食枸杞也成了市场上的走俏产品。去年,海忠生态枸杞家庭农场通过各电商平台以68元到98元一斤的价格销售了近1吨的鲜枸杞。除去成本及损耗,鲜枸杞的效益相当于枸杞干果的3倍。去年,在枸杞鲜果的助力下,海忠生态枸杞家庭农场60亩枸杞挣了30多万元。这两天,马福海正忙着联系电商平台,为销售枸杞鲜果做准备。
产业送岗村民增收
马锋是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同阳新村村民,作为生态移民从彭阳县搬迁到西夏区后,他曾尝试干过各种各样的活儿,今年他决定留在村子里。让他留下的,是枸杞电商企业杞里香建在这里的枸杞分拣扶贫车间宁夏特源有限公司。这个扶贫车间离他家步行仅需几分钟,马锋和妻子分别是扶贫车间的操作机械工和分拣工,两人一个月能收入7000元左右,企业还给缴纳五险。目前该扶贫车间已招聘60多名工人,其中44人为同阳新村村民,每人月工资都在三四千元。
“建设这个扶贫车间,西夏区也投资了1000多万元。它的建设不仅解决了移民的就业问题,也帮助我们企业解决了原来的生产和仓储空间紧缺的燃眉之急。”宁夏特源有限公司生产厂长王彦明介绍,杞里香主要通过线上销售,产品包括枸杞干果、枸杞原浆、枸杞芽茶等600多款产品,“去年的销售额是4.5亿元,今年的目标是7.5亿元。”目前杞里香正在筹建生产枸杞原浆的新厂区,投产后不但会进一步带动当地枸杞的销售,还能提升枸杞产品的附加值。
枸杞浑身都是宝,西夏区各企业也在围绕枸杞做文章。团结村是西夏区主要枸杞种植区之一,村里不仅有枸杞芽茶厂,今年又新建了枸杞芽菜厂。该厂本月正式投产后,将为团结村的枸杞种植户每亩增收9000元左右,还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留守妇女提供五六十个长期岗位和约200个临时岗位。
据西夏区自然资源局林业站负责人曹世军介绍,目前西夏区有11家枸杞生产型企业以及2家合作社、家庭农场,重点打造了玉西、育新、杞茗、果果老爹、杞里香等15个富硒枸杞品牌,企业共建立线下销售网点36个、线上销售平台9个、实体体验店6个、直销网点20个,并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
科技助力“钱景”无限
海忠生态枸杞家庭农场有台身怀绝技的“镇场之宝”,因为它的存在,不止是西夏区的枸杞干果,甚至部分产自贺兰县的枸杞干果也要“到此一游”。“这台色选机看起来不起眼,用处可大了。”马福海说,枸杞干果需要筛选出坏果,并根据色泽、大小等进行分级。如果依靠人工,每人每天只能分拣二三十公斤枸杞干果,而使用色选机,1小时可分拣2吨干果,且分拣效果优于人工分拣。
实际上,在枸杞产业里,西夏区最有“科技范儿”的当数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该所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枸杞栽培技术研究,种植规模最大时曾达1万亩,宁夏第一个选育的枸杞品种“宁杞1号”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副研究员马金平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所主要从事优质枸杞种苗的繁育、枸杞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的研究以及农机农业的融合,枸杞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推广面积达3万亩,每年能够繁育300多万株优质枸杞种苗,在供给宁夏枸杞种植户之外,还销往青海、甘肃、河北等地。与此同时,研发的防风式自动植保机、株间除草机等机械为种植户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
(记者 李阳阳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