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驱车向东南方向行驶55公里,有一个散落在撒哈拉沙漠上的村镇——伊迪尼,这里坐落着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它是宁夏首次申报成功,同时也是第一次由宁夏本土企业——宁夏金福来羊产业有限公司以EPC方式承担的中国政府援非项目。经过6年多的发展,示范中心已经被打造成撒哈拉沙漠上的一片绿洲。
目前,建设期和3年技术合作期已结束,在宁夏政府和实施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不仅成为宁夏农牧业在非洲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援非农业典型成功案例。
今年2月,商务部通过远程视频采集数据及视频会议沟通等形式,正式完成项目验收,并与受援国代表签署交接证书。
缘起宁夏
2009年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承诺增加10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2011年1月,宁夏商务厅和原宁夏农牧厅有关负责人带领宁夏金福来羊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洪恩、宁夏塞外香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学文等人参加中国商务部、农业部组织的代表团,前往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以下简称毛塔)考察。考察中发现,毛塔与宁夏有诸多相似的地方:毛塔80%以上的国土面积是沙漠,宁夏境内有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畜牧业是毛塔传统优势产业,宁夏也是中国十大牧区之一,宁夏滩羊驰名中外,奶牛饲养水平在国内位于前列。基于此,宁夏政府和宁夏企业对实施中国援毛塔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有了信心,并且把实施该项目视为中阿经贸论坛和之后的中阿博览会务实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不打无把握之仗。2011年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宁夏金福来羊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洪恩带领课题组专家多次深入毛塔开展调研,围绕如何破解受援国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走乡串户,收集第一手资料。随着调研的深入,思路越来越清晰:当地的非洲瘤牛,对撒哈拉沙漠炎热气候和荒漠化草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生存能力超强,但是,由于缺乏定向选育,产肉和产乳性能都比较差。
破解的“法门”是:首先开展品种选育,按照产肉和产乳两个方向,为当地建立种牛核心群,加快良种化繁育进程。同时,开展饲草料作物种植,筛选合适的作物品种,为高产奶牛和肉牛提供营养均衡的全价饲料;引进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示范推广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与资源整合,引导繁殖与育肥相分离,提升畜牧业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养殖业效益。
在宁夏商务厅、原宁夏农牧厅的支持和鼓励下,宁夏金福来羊产业有限公司和宁夏塞外香食品有限公司首次以联合体形式闯进中国援毛塔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比选中。当时面临的对手是黑龙江一家从事水稻种植和加工的民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这场竞争中,宁夏组合输了。黑龙江是农业大省,长期以来对口支援毛塔,医疗队在当地有很好的基础。
谁都没有想到,宁夏企业提出的方案后来引起有关专家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在毛塔再援建一个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2013年10月,商务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邀请内蒙古、新疆和新疆建设兵团与宁夏企业参加比选招标。宁夏企业联合体最终以前瞻而又务实的思路胜出。
沙漠“铁人”
项目建设地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带,四周除了沙丘,就是戈壁,荒无人烟。
2014年3月,项目总负责人张洪恩与施工单位宁夏建工集团伊建公司技术人员王广绪先行出发抵达毛塔,为正式施工做好前期的土地平整和临建。当时施工现场没房、没水、没电、没路,根本无法满足最基本的施工作业和生活需求。
毛塔当地气温从3月开始逐步攀升,到六七月,地表最高气温达到60℃。尤其7月,令人生畏的狂风卷着沙子袭来,稍不留意,人就会被吹倒。不仅如此,沙漠里还常常遇见蝰蛇,其毒性与眼镜蛇相似。他们不仅要克服艰苦的环境,还要忍受生活物资的匮乏,每天最好的食物便是两根法式面包加两瓶矿泉水。支撑他们的,唯有在心里勾画的那片“绿洲”。
2014年7月,施工作业区完成了土地平整,40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临建宿舍竣工了,两眼水井打成了,沙漠里修建了一条简易道路,300多吨钢材和几十个集装箱物资及机械设备从国内漂洋过海运抵现场,宁夏伊建公司施工队伍亦抵达毛塔,施工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挑战不可能
畜牧业是毛塔多数人的生活之本,是他们摄入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但是畜牧业带给牧民的现金收入极其有限。在一个沙漠覆盖率超过80%、年降雨量只有200毫米的国家,要开展规模化种植饲草料,非常难。
由宁夏农业农村厅选派的知名牧草专家任学山研究员,在毛塔一干就是3年。初到毛塔时,当任学山站在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上,看到一桶水倒在地上竟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心里不禁产生怀疑。但他坚持利用在宁夏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专业技术,在示范中心先后开展32个品种饲草料作物种植试验,最终探索出一整套热区沙漠化土壤条件下水肥控制及田间管理技术规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4月,首播紫花苜蓿成功,平均每茬苜蓿生长期28天至30天,每亩年产风干紫花苜蓿2吨至4吨,相当于国内平均产量的两倍以上。
毛塔第一次实现紫花苜蓿规模化种植,负责节水灌溉的专家组副组长王业收功不可没。沙漠上种植作物,离了水可不行。王业收每天首要的任务就是检查深井泵、喷灌机供水泵以及出水喷头等,待检查完毕,就开始24小时喷水作业,保证土壤墒情达到播种要求。他还积极配合任学山探索采用固定式高杆喷灌、固定式微喷以及喷灌带等多种节水灌溉方式,同时使用牛羊粪等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
2018年3月28日,时任毛塔总统阿齐兹视察示范中心,当他看到成片绿油油的紫花苜蓿时,突然弯下腰,用手抠着脚下的沙地,疑惑地问道:“这是原来的地吗?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2019年12月17日,毛塔现任总统加祖瓦尼签署第390号令,授予任学山“国家贡献勋章”,以表彰他在当地开展饲草料作物规模化种植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非洲瘤牛,一个非常古老的物种,全世界范围内利用瘤牛作为受体开展胚胎移植的有关资料几乎是空白。
宁夏农业农村厅选派的高级畜牧师公双平、李毓华为了改善当地牛的品种,大胆开展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然而,由于当地瘤牛严重营养不良,采用催情药物发情,黄体水平不足,致使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一次次失败。最后,经过反复观察和多次分析,专家组一致认为,必须首先调整受体母牛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在受孕前进行“备孕”。经过半年多的精心饲喂,牛儿们犹如脱胎换骨般,一个个膘肥体壮、毛色光亮,母牛陆续出现自然发情。
为了准确掌握受体母牛发情时间,公双平和李毓华轮流守候在圈舍旁边,用望远镜观察母牛发情症状。担心环境温度对胚胎产生影响,他们便用自己的体温控制胚胎的温度。
2018年11月21日晚,中国援毛塔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诞生毛塔首例胚胎移植牛犊,品种为中国荷斯坦,出生重32千克,几乎是当地牛犊出生重的两倍。消息不胫而走,当晚,毛塔总统府礼宾官哈桑博士转达了时任总统阿齐兹的祝贺。
示范中心为这头胚胎移植牛犊取名“李公子”,既包含两位专家的姓氏,也取自“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国风·周南·麟之趾》)。以麒麟比作“牛公子”,饱含了专家们对努力促进受援国畜牧业发展的期许。
2019年8月14日清晨,示范中心的“代孕牛妈妈”一次产下两头中国荷斯坦牛犊,此消息在毛塔再次引起轰动。
公双平与李毓华携手攻关,利用非洲瘤牛作为受体母牛,成功繁育出纯种荷斯坦牛和蒙比利亚牛,填补了受援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为毛里塔尼亚奶牛良种化繁育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示范中心非洲瘤牛产下人工授精杂交改良牛犊270多头,胚胎移植牛犊50多头。
非洲瘤牛“代孕”的故事极大地鼓舞了毛塔广大牧民和农牧业企业,毛塔政府已决定在全国复制4个“示范中心”。示范中心培养的人工授精技术人员被分配到毛塔各地加快受援国奶牛(肉牛)良种化繁育进程。
从2014年4月到现在,先后有1000多人次的当地畜牧技术人员和群众前来示范中心参加培训和观摩学习,100多名来自毛塔及周边国家的青年在示范中心工作。中国专家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令他们看到脱贫致富和产业振兴的希望,看到本国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路径。
自制播种机
毛里塔尼亚几乎没有工业,第三产业也比较落后,很难买到合适的农具。
张绍山是位出了名的“鲁班弟子”,他自制的很多工具和简易设备为示范中心立下汗马功劳,从小到除草用的锄头、展览用的展板、仓库存放物资的货架,大到钢结构帐篷、钢结构鸡舍等等,都是他的“手笔”,其中最出名的是自制播种机。
2017年4月,专家组抵达现场后,播种机还没有运抵毛塔。专家组希望尽快开展紫花苜蓿等饲草料作物的种植试验,张绍山自信地说:“既然急用播种机,那我造一个。”他回到自己的工棚开始了两天时间的敲敲打打,经过焊接,一台宽2米、像大型耙子的工具出现了,每个耙头都是空心的,可以将种子从耙头放进去,耙子由拖拉机牵引,在田间行驶的过程中,种子可以从耙头直接落入耙开的地里。但问题出现了,怎么在设备运行中将种子均匀地撒进地里去呢?后来张洪恩想了一个“笨”办法:现场的所有专家分别坐在耙头上,手里握一只装满紫花苜蓿种子、盖子上戳了好几个洞的塑料瓶,一边行进一边有节奏地敲打着,如此完成了8亩地的紫花苜蓿播种作业。专家们一个个灰头土脸,却笑得合不拢嘴。
除此之外,张绍山和王业收还联手制作了拖拉机车斗、简易吊装设备等。示范中心遇到困难,他们不是等靠要,而是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工匠精神”。(记者 魏 萍 文/图)
朝阳映照下的中国援毛里塔尼亚畜牧业技术示范中心。
中国荷斯坦杂交牛。
人民日报记者刘水明(右一)在示范中心采访张绍山(中)、王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