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1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最新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3月1日在北京首发,其民众对心理健康的感知与预期的分析结果显示,最近一年来,更多的人感到他人和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好,对于未来五年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预期也更加积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天下午共同主办该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会。中科院心理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主任、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教授介绍说,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覆盖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12个省市,调查总样本量逾6万份。总报告抽取其中5098个核心样本,并与2008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调查显示,与一年前相比,认为周围的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好了、没什么变化、变差了的比例分别为27.2%、49.9%、22.8%;在评估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时,认为变好了、没什么变化、变差了的比例分别为44.8%、30.5%、24.6%。
中科院心理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主任、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陈祉妍教授在发布会上做主题报告。 孙自法 摄未来五年预期方面,人们普遍表现出乐观倾向:在评估预测周围的人未来五年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时,认为未来会更好、不变、可能会变差的比例分别为50.2%、17.1%、32.7%;在评估自身未来五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时更加积极,认为未来会变好、不变、会变差的比例分别为67.9%、18.5%、13.6%。
陈祉妍指出,对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心理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仍然显著,东部地区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其他地区;城市户籍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农村户籍人口;低收入、低学历、无业/失业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同时,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意识相比十多年前有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需求进一步增加,但对于以心理咨询和心理培训为代表的心理健康服务,调查发现便利性仍有不足,满意度仍不高。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提出五项对策与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建设;三是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心理健康资源支持;四是加强对低学历、低收入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五是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
这部心理健康蓝皮书除“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现状、趋势与服务需求”总报告外,还包括“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广东地区产业工人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调查”“20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4个分报告,以及“2019年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2009—2019年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以四所不同地区高校新生为例”“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为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及干预建议——以北京市老年人为例”7个专题报告。
发布会上,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张侃致辞强调,心理健康是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的工作,在新冠疫情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冲击下,在当前宏观形势下,更凸显出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
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傅小兰表示,中国近年来心理健康工作在政府引导下蓬勃发展,随着政府重视程度、公众意识的提升和专业队伍的成长与壮大,心理健康工作在组织性、专业性方面都在提升。心理健康蓝皮书作为重要智库研究成果,既为国家和社会提供重要的国民状态指标,也对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