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盐池县素有“中国甘草之乡”美誉,但由于多种原因,这里的野生甘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呈逐渐萎缩之势。
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在他的大力推广服务下,当地农民的种植观念有了很大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往绿色中药材方向发展。如今的盐池,已形成柳杨堡土沟麻黄村、城西滩芍药村、王庄子甘草村等多个中药材专业村。
老百姓亲切地称他“甘草榔头”。
他就是盐池县科技局高级农艺师、宁夏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专家李生兵。
1月25日,中国科协公布了2020年宁夏“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李生兵榜上有名。群众都说:“李老师实至名归!”
走遍全县沙塬丘陵
今年51岁的李生兵生于农家,长在农村,从小就知道“不识字、没文化、睁眼瞎”的苦楚。
经历了贫寒的洗礼和磨砺,他誓要让知识改变农村现状,改变农民命运。最终,他如愿考入原宁夏农学院农学系(现宁夏大学农学院),1994年毕业后来到盐池县科技局工作。
对于盐池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李生兵有着超乎寻常的挚爱。参加工作以来,他几十年如一日,在沙生中药材普查、研发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
同事都很好奇,李生兵是如何对盐池境内以沙生药用植物资源为主的中药材如数家珍的?
分布的254种野生中药材,他始终是“一口清”“一本帐”。特别是甘草、麻黄、苦豆子、银柴胡、老瓜头、黄芪、板蓝根、马板肠、醉麻草等大宗药材,他更是了然于胸。
只有李生兵心里清楚,先后六次作为全区中药材普查盐池片区的普查员,自己是怎样用一双赤脚走遍了全县大大小小的沙塬丘陵。
“作为中药材方面的科研人员,做到言之有物,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他经常这样告诫单位的年轻人。
辛勤耕耘必有收获。
2005年以来,李生兵承担的课题多次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吴忠市青年科技创新奖等奖项。由于业绩突出,他本人也入选宁夏区委组织部“自治区专家服务团成员”、当选吴忠市政协委员。
科技人的职责使命
盐池所产甘草质量上佳,在全国范围最具有代表性。为了把这一品牌擦亮,李生兵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专家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绝不能让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湮灭在我们这一代科技人手里!”这是他说得最多的话。
他主动向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单位学习,不断地请教专家,不断地自我充实,不断地实践摸索,开始了人工甘草试验示范之路。20多年来,终于使人工甘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栽培技术也日趋成熟。
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一直以来,李生兵都把甘草产业发展提到促进全县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战略高度。面对全县甘草种植几起几落的现状,作为专业人员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他发挥了一线科研人员的决心和韧劲,从选种育种、下地播种、虫害防控、田间管理各个环节进行实验和思考,尤其是克服了“胭脂蚧”这一危害人工种植甘草的长期性难题,使这条路逐渐顺畅起来。
与此同时,李生兵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甘草深翻沟播技术、甘草直栽技术、甘草深翻平栽技术、林(薯)药间作技术,为盐池药材发展提供了技术思路。
经过连续多年研究开发,曾经“谈虫色变”的甘草种植变成了劳有所获的甘草种植。盐池县“8613”“西部专项”等一批中药材研究项目区,成为甘草种植的样板。
为了效益“源头活水”
“科学研究上有底气,成果转化上接地气”,这是李生兵作为科研人员的信条。正是秉着这样的信念,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中药材技术服务推广上来。
国家科技富民强县项目3项、“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星火项目2项;自治区研发项目6项、科技惠民计划项目4项、巩固退耕还林项目3项……
这些年,李生兵通过承担多个大型科研项目,总结出了甘草覆膜育苗技术、中药材除草及应用技术、中药材机械化种植及采挖技术,发表论文11篇,还与宁夏农林科学院甘草专家合著《甘草研究》和《宁夏栽培中药材》。
然他志并不在此。
他认为,科研成果重在转化利用,意在造福于民。因此从2006开始,他大力帮助盐池县先后成立了荣峰、田丰、绿嘉园等23家合作社及企业。每逢天阴雨湿的天气,他都要来到田间地头进行观察观测,确保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我要保证所有参与人工甘草种植的人,劳有所获,勤有所得。”他说。
2012年,李生兵在盐池县创新4米宽幅甘草育苗技术,播种量由原来的12公斤降为6公斤,出苗率由12.5%增加到50%,亩产由350公斤增加到500公斤,亩均节约成本50元!
目前,全县甘草种植面积达44万亩,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达1.2亿元,带动1.2万人就业。盐池甘草成功申报国家驰名商标、宁夏第七届著名商标,成为宁夏百姓十大最喜爱的商标之一。
面对成绩和荣誉,李生兵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却是无限的!在“致力沙生变宝藏”的道路上,他将继续前行。(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