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彭阳县冯庄乡小寺村举行第一次村集体经济分红大会,村民披红戴花,喜迎整体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
“每人分红68元,脱贫光荣户、致富带头人每户再奖励500元。”小寺村党支部书记王继平宣读分红方案。在一片掌声中,村民李世铎第一个上台领取了976元分红。
“没想到我家日子过好了,村里还给我发分红奖励。”经历生活蜕变的李世铎感慨道。曾经李世铎一家7口人,4个子女上学,耕种40多亩地,曾因家庭开支大和生产方式落后致贫。
2015年,小寺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中药材,发展草畜产业。李世铎抓住机遇,第一年种植5亩黄芪,亩均纯收入1000多元,收益是种植传统作物的两倍多。李世铎看到了致富希望,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实现年稳定收入7万多元。
在小寺村,像李世铎这样依托产业致富的村民比比皆是。
小寺村位于连绵的大山中,全村141户457人,分散居住在沟畔山腰。“2014年之前,村民生活普遍困难,290多名村民不甘贫困选择外出谋生,3000多亩土地因无人耕种而撂荒。”王继平说。
2014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小寺村,村里争取到120万元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购置17台大中机械成立作业队、种植合作社,把荒地集中起来,利用当地海拔高、无污染等优势,与企业合作发展中药材产业。
“当时很多村民持观望态度。”村党支部组织村民前往内蒙古、甘肃等地观摩学习,支持李世铎等村民示范带动。特困户王志成改变传统作业方式,尝试种植中药材,还种草养牛,在机械作业队的帮助下,连年收入超过6万元。
经过几年发展,小寺村种植中药材3000多亩,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村集体经济累计收入40余万元。小寺村村民用勤劳创造幸福生活,犹如一颗石子丢入水中,在冯庄乡激起层层涟漪。
冯庄乡有11个行政村是贫困村,其中3个村是深度贫困村,占彭阳县深度贫困村四分之一。全乡人口2337户8077人,外出人口4300多人,各村都有不同程度撂荒地。
“2015年,全乡撂荒地达到3万多亩。”冯庄乡党委书记火占宝说,乡上总结小寺村成功经验,立足实际,改变传统耕种小打小闹的落后方式,挖掘土地资源优势,通过企业流转种植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两种模式,把“地广人稀”的弱点变成强项,让土地“热”起来。
与此同时,争取中药材补贴项目,以每亩补贴80元至500元的标准,激励村民种植中药材。此外,根据市场需求引进黄芪、黄芩、党参、红花等药材,探索建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充分利用6.2万亩退耕地,发展林下中药材4万亩,打造出“聚宝盆”,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如今,冯庄乡种植中药材5万亩,农户在基地务工人均收入8000元至1.2万元,中药材全产业收入6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每年采收5000亩,可实现年年有采收、年年有收入。”火占宝介绍,中药材属于一次性种植、多年收入的“一劳永逸”产业,按照谁家退耕地谁家受益的原则,帮助村民实现稳步增收。(记者 剡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