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洋”菜农眼中的团圆:有归属感的地方就是“家” 华北黄淮等地有雾霾 冷空气频繁影响北方地区 华北空管除夕启疫苗运输绿色通道 6架次航班优先起飞 “你守着旅客,我守着你” “浙”里过年“烩”新意 民众吃出新花样 春节里的“调味剂”:一箸“家味”解乡愁 网络赋能,让中国年更加红火 新加坡牛车水亮起农历新年灯饰 共品团圆饭 让爱回家 跟“马德福”过除夕忆往昔 青平:就地过年,春节“不打烊” “留守营地”的百味年夜饭:天南地北“烩”新意 “您的健康,我们的期盼”——94岁老人的新冠病房除夕生日 回访江西鄱阳洪涝受灾乡村:房屋已重建 期待新生活 鄱阳湖畔的护渔队:昔日捕鱼人变身护渔员(图) 台湾姑娘杨承瑄:留在广州过大年 三场“特殊”的视频连线——首都建设者“就地过年”记 送10吨饺子、新年礼包 北京新发地市场留守商户安心过年 远隔千里“云相聚”,守护万家共平安 未来网评:“年味包裹”传递爱与思念 把不一样的春节过得有滋有味 “家”暖情浓 外地青年在长沙青年人才驿站过“集体年” 盐池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典型经验 “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火星捕获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环绕火星成功 宁夏公布3家企业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 宁夏公布春节食品安全专项监督抽检结果 银川爱尔眼科医院为留银过年人员提供公益眼健康体检 三峡库区退捕渔民“新”愿:一年比一年好 通宵“蒸年鹅” 大湾区客家年味浓 工地上的除夕团年饭 来自五湖四海的暖心体验 年货快递满载年味 传递信心 探访盐城丹顶鹤保护区养鹤人:养鹤就像抚养自己孩子 被抬出“不毛之地”的九旬毛南族老人迎牛年 云南富民200余亩油菜花竞相绽放 把年夜饭“端上”防护服 铁路隧道深处的守望者 选择异乡过年的“90后”:真情在 年味就在 就地过年的中国青年和他们的宠物“主子”们 春节购物提示:在超市不扫码“拿走”商品三次可构成犯罪 沈阳北站:春运中旅客遗失物品的“大管家” 乡愁不“愁”:长三角“原年人”解锁“新”年味 成渝高铁“公交”的首个春运:一小时开启双城生活 新疆春节期间米面油市场供应“底气足” 33道弯上的塔里木油田“守气人” 临桂四塘:村容村貌焕新颜 欢欢喜喜过大年 中国日报网评:过年与故乡 从“探月”到“奔火” 中国“超级望远镜”护航升级 春节情结:藏在红包里的心愿 援贵州医疗人员感受苗寨不一样的“年味” “候鸟”式育种专家马庆的春节:为“农业芯片”的坚守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青海“洋”菜农眼中的团圆:有归属感的地方就是“家”

2021-02-12 09:03:59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春见闻)青海“洋”菜农眼中的团圆:有归属感的地方就是“家”

中新社西宁2月11日电 题:青海“洋”菜农眼中的团圆:有归属感的地方就是“家”

作者 胡钟艺 赵凛松 潘雨洁

11日是中国农历除夕,青海省西宁市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内静悄悄,美国人摩根弯着腰在温室大棚中采挖蔬菜,旁边的妻子洛莉正跟孩子们一起将新鲜的生菜、洋葱打包装箱。

“下午还有三个订单,一会儿洛莉开车送到市区,”摩根介绍说,为了让大棚里雇佣的工人回家过年,自己和妻子亲自上阵,“今天没了帮手,时间有点紧张。”

2009年,自小便有“农场梦”的摩根想尝试“在地球上最干净的地区种蔬菜”,便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来到青藏高原创业,5年后他租下8个大棚,开始种植有机蔬菜。

春节放假前,老板摩根特意为所有员工发了红包,“这是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摩根说,“平时我们也会经常聊天、开玩笑,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大家相处得很轻松。”

家人团聚、赠送礼物、互道祝福,在摩根看来,中国人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有些相似,“但中国人更喜欢交换、分享,每个人都带几样好吃的菜,围着一张大桌子一起吃。”

摩根忆起几年前在甘肃农村的朋友家过年时的情形,“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食物,夜晚孩子们听到鞭炮声很兴奋,挨家挨户敲门、向长辈鞠躬问好,然后开心地拿到红包,特别有意思。”

“饺子我包得有点丑,但是吃起来很香,尤其是猪肉韭菜馅。”摩根笑着说,自己很喜欢中国传统面食,“青海特色的炒面、炮仗,都是我们常点的外卖。”

平日里,摩根和妻子忙碌打理菜棚,孩子们在西宁的寄宿学校读书,每年春节假期都是一家人外出旅行的好时光。

如今,摩根一家的足迹遍布中国,在他眼中,每座城市都独居魅力,北京兼具现代和古典气息,西安古城历史厚重,上海繁华而有活力,云南的木式建筑很美……“但我最喜欢青海,”摩根说,阳光充足、空气清净的高原,叫他想起自小长大的加利福尼亚州的连绵山脉和阳光沙滩,“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些像我的家乡,让我觉得熟悉、亲近。”

由于疫情原因,去年摩根回美国的计划搁浅,“现在我的父母都已七十多岁,一直都是通过视频电话见面,希望今年夏天能回去看看。”他说。

摩根的几个孩子中,8岁小姑娘的蜻蜓很认生,一直依偎在爸爸身边,羞涩地不愿回答记者问题,“3年前,我和妻子在浙江收养了她,那时她患有先天性脑部损伤,”摩根回忆,“我们先为她治病,再帮助她适应家庭生活,让她学会放松、一点点变得外向。”

随着蜻蜓慢慢长大,她的中文渐渐有了摩根夫妇的口音,“但是我们希望她在学校认真学习,学会讲最标准的中文,蜻蜓是中国人,她应该了解、理解自己的母语和国家。”

从海平面举家搬迁至青藏高原十二年,“我们的亲人相隔着太平洋,自小生活在青海的孩子们,已经把我们关系亲密的中国朋友当成了自己的姑姑、奶奶。”摩根说。

摩根认为,“家庭”不仅仅意味着血缘相承的关系,而是将自己得到的爱继续传递,“家是让每位成员平等地感到有空间、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家是让我们有归属感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