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青海“洋”菜农眼中的团圆:有归属感的地方就是“家”
中新社西宁2月11日电 题:青海“洋”菜农眼中的团圆:有归属感的地方就是“家”
作者 胡钟艺 赵凛松 潘雨洁
11日是中国农历除夕,青海省西宁市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内静悄悄,美国人摩根弯着腰在温室大棚中采挖蔬菜,旁边的妻子洛莉正跟孩子们一起将新鲜的生菜、洋葱打包装箱。
“下午还有三个订单,一会儿洛莉开车送到市区,”摩根介绍说,为了让大棚里雇佣的工人回家过年,自己和妻子亲自上阵,“今天没了帮手,时间有点紧张。”
2009年,自小便有“农场梦”的摩根想尝试“在地球上最干净的地区种蔬菜”,便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来到青藏高原创业,5年后他租下8个大棚,开始种植有机蔬菜。
春节放假前,老板摩根特意为所有员工发了红包,“这是中国人过年的习俗,”摩根说,“平时我们也会经常聊天、开玩笑,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大家相处得很轻松。”
家人团聚、赠送礼物、互道祝福,在摩根看来,中国人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有些相似,“但中国人更喜欢交换、分享,每个人都带几样好吃的菜,围着一张大桌子一起吃。”
摩根忆起几年前在甘肃农村的朋友家过年时的情形,“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食物,夜晚孩子们听到鞭炮声很兴奋,挨家挨户敲门、向长辈鞠躬问好,然后开心地拿到红包,特别有意思。”
“饺子我包得有点丑,但是吃起来很香,尤其是猪肉韭菜馅。”摩根笑着说,自己很喜欢中国传统面食,“青海特色的炒面、炮仗,都是我们常点的外卖。”
平日里,摩根和妻子忙碌打理菜棚,孩子们在西宁的寄宿学校读书,每年春节假期都是一家人外出旅行的好时光。
如今,摩根一家的足迹遍布中国,在他眼中,每座城市都独居魅力,北京兼具现代和古典气息,西安古城历史厚重,上海繁华而有活力,云南的木式建筑很美……“但我最喜欢青海,”摩根说,阳光充足、空气清净的高原,叫他想起自小长大的加利福尼亚州的连绵山脉和阳光沙滩,“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些像我的家乡,让我觉得熟悉、亲近。”
由于疫情原因,去年摩根回美国的计划搁浅,“现在我的父母都已七十多岁,一直都是通过视频电话见面,希望今年夏天能回去看看。”他说。
摩根的几个孩子中,8岁小姑娘的蜻蜓很认生,一直依偎在爸爸身边,羞涩地不愿回答记者问题,“3年前,我和妻子在浙江收养了她,那时她患有先天性脑部损伤,”摩根回忆,“我们先为她治病,再帮助她适应家庭生活,让她学会放松、一点点变得外向。”
随着蜻蜓慢慢长大,她的中文渐渐有了摩根夫妇的口音,“但是我们希望她在学校认真学习,学会讲最标准的中文,蜻蜓是中国人,她应该了解、理解自己的母语和国家。”
从海平面举家搬迁至青藏高原十二年,“我们的亲人相隔着太平洋,自小生活在青海的孩子们,已经把我们关系亲密的中国朋友当成了自己的姑姑、奶奶。”摩根说。
摩根认为,“家庭”不仅仅意味着血缘相承的关系,而是将自己得到的爱继续传递,“家是让每位成员平等地感到有空间、被尊重、实现自我价值,家是让我们有归属感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