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斤助学粮票记了一辈子 七旬退休教师50多年后寻恩师 谁在寒假兜售教育焦虑 民航局:春节期间机票可免费退改 “化妆品托”上线 小心甜蜜陷阱 生母“躲”千里之外,“跨域立案”帮花季少女追加抚养费 记者直击通化全民战疫:一座城的“不眠夜” 记者探访石家庄火车站:返乡人员如何顺利回家? 河北邢台信都区疫情防控流调组:做疫情防线上的“尖兵” 广东吴川5名男子持铁管骑摩托追赶他人 致1死1伤 北京地铁14号线车内一男子未规范戴口罩卖艺被行拘 辽宁大连:春节期间非必要不离开 倡导原地过年 山西垣曲两人因篡改核酸检测结果被行政拘留 山西晋中榆次:重点区域第4轮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浙江侨企“留人礼包”窥见侨界担当 “错换人生28年”案二审择期宣判 精神损害赔偿标准为争议点 有无必要设结婚冷静期? 专家:应考虑恢复强制婚检 2020年浙江粮食总产121.2亿斤 创五年新高 民进天津市委会为非遗传承“支招”:将非遗教育贯穿大中小学全阶段 天津政协委员张荣华呼吁重新定位和认识乡村:让乡村成为高位发展新空间 江苏丹阳警方破获新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 被困14天,他们经历了什么?听听被救矿工的讲述 互联网“大厂”熬夜人:没人10点前下班 累得睡不着 黑龙江“大寒”后气温坐“过山车” 比历史同期高2.7℃ 吉林省新增确诊病例7例病亡1例 长春两小区“解封” 广西上思县:红香橙丰产遇滞销 果农急盼销路 广西隔离酒店服务员退掉返乡车票 连续两年春节坚守岗位 郑州东站开启全面消杀模式 护航旅客出行 农工党江苏省委副主委吴建坤:织密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 政协委员建言活用海南旅游资源 打造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新热点 上海一女子因疫情被滞留国外 空置房竟被邻居撬锁出租 青海湖完全封冻?较去年推迟2天 吉林省通化市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5例 详情公布 探访大兴集中观察点,7个工作组做实做细全面保障 厦门台企真“薪”留员工过年 老人“专属”玩具有需求,为何供给匮乏? 湖北宜昌拆除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内油库码头 借力东西部合作 银川有家园区跑出“苏州速度” 志愿服务队 聚心更暖心 直挂云帆只为创新“活水” 过年不返乡 刘锋夫妇留银担当志愿者 四川2020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5.9% 吉林省新增确诊病例7例 通化市1例确诊病例病亡 南通机场:隐瞒长春行程被罚男子未乘机直抵南通 狱中母亲与临时奶奶:9岁男童成黑户,上学难题待解 20年来,这个日本人一直在梅里雪山寻找队友遗体 张志超申请国家赔偿案审结 获332万元赔偿金 浙江省长:把方便留给群众和企业 把麻烦留给自己 2020-2021赛季CBA1月25日比赛结果和球队排名 “牛魔王”大闹高速路 多方围堵下跑出匝道 银川砖渠村:疫情防控 党员冲锋在前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三斤助学粮票记了一辈子 七旬退休教师50多年后寻恩师

2021-01-26 17:03:14来源:扬子晚报

刘梦雪

57年前,一位老师资助一位农家学子3斤粮票帮他渡过难关,这件事情让学生铭记一生。近日,70岁的安徽读者杨友惠致电扬子晚报热线025—96096,希望本报帮助他寻找恩师唐定安。1月25日上午,紫牛新闻记者在无锡市公安局的帮助下,联系到唐定安的家人,但很遗憾地获悉:唐老在上个月去世了。

“留给我深深的遗憾,我还有很多话要和老师说。”得知老师去世的消息,这位七旬老人难掩失落。他告诉记者:“过了这么多年,那张粮票一直刻在我的脑子里,而唐老师作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对学生的照顾与爱,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多年后,杨友惠也成为了一名老师,并且一生都在追随唐老师的脚印,守着三尺讲台,为教育奉献一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梦雪

来山村中学的英语教师

报到那天,他被挑夫顺走了行李

1964年,一位中等个头、方脸的年轻人,与几名挑夫一起走在安徽安庆的乡间小道上。年轻人叫唐定安,他辗转几日,坐车到安庆枞阳县浮山中学,一所创建于1924年、位于偏远农村的学校。

“唐老师第一天到校报到的路上,行李就让挑夫给偷了去,他只好只身一人到了学校。”在杨友惠的记忆中,当时条件艰苦,没有通公路,老师只能坐车到距离学校10多公里处停下,步行到学校,“当时,在校师生几乎都知道这事。唐老师究竟丢了多少财物,我们都不知道。”

杨友惠说,尽管这样,但很少听到唐老师抱怨什么,也没有影响他留在学校上课的热情。“我还记得第一天老师来给我们上课,轰动了学校,同学们开心极了,因为我们终于有了英语老师!”上世纪60年代英语教师很少,更别提是在偏远的山村中学。杨友惠告诉紫牛新闻记者,1964年初,全班的英语是一位来自上海的语文老师教的,这位老师调回上海后,唐老师正式接棒,成为当时学校仅有的三名英语老师中的一位。

“唐老师很内向,不善言辞,但与学生们相处得很好。他上课非常认真,有学生发音不标准,他就一次次纠正,不厌其烦,从来不发火。”

家中断粮辍学一月的学生

老师塞了一张3斤的粮票,就一句“你拿着”

杨友惠说,当时自己以总成绩第一考入了浮山中学。他憧憬着未来可以走出大山,继续学业。但是,初二那年暑假,严重的水灾把自家的粮田都淹了,全家断粮, “当时家里人饭都吃不上了,更别说让我上学,那是我人生遭遇的第一次低谷,9月1日开学在即,我只有在家偷偷流泪。”杨友惠说,那时候上学必须上交粮票给校食堂。9月1日开学那天,因为没有粮票上交,他只好躲在家中干农活。

班主任来家中寻他,随后师生、亲戚也都伸出援手。开学一个多月后,杨友惠回校了。“回校那天,唐老师塞了一张3斤的粮票给我。他没多说啥,就一句‘粮票你拿着’。现在的孩子根本没见过粮票,也不知道那时候粮票对人们有多重要。”今年70岁的杨友惠仍清晰记得,当时他用唐老师给的粮票去食堂换好饭票,同时还交了1毛7分的米钱和3分钱柴火费,就这样得以继续学业。

“当时,唐老师刚到学校不久,遭遇行李被偷,一定损失不小。那个年代粮票很值钱,馒头、米、面等吃的都得靠粮票去换。谁家的粮票都很紧张,老师当时的生活也很困难,3斤粮票是他从嘴巴里省下来的。”这让杨友惠一辈子难以忘怀。

杨友惠说,那时候班上有比自己大七八岁的同学时常会欺负他,“唐老师总是站出来制止,他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

杨友惠告诉记者,唐老师对他的学习也很关心,有一段时间,他放松了学业,整天只看课外书,成绩下降。唐老师就找到他,鼓励他振作起来,唐老师那句“无论在什么年代,知识始终有用”让杨友惠铭记一生,激励着他坚强面对一切,为了目标克服万难。

也正是那时,一颗种子深植在杨友惠的心中:“我要成为唐老师那样的人!我要当一名教师!”

“长大后,我成了你”

师生同一所学校,坚守同一座讲台

1966年,从枞阳县浮山中学毕业, 杨友惠先在农村干农活、学手艺、谋生活。但是,因为内心深处始终想成为一名教师,他不放弃任何学习、考试的机会。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直到1979年,他成功地被杨湾中学招录为代课老师。再到后来经过安徽师范大学四年制函授中文专业学习,1985年12月杨友惠顺利拿到了毕业文凭。1986年,35岁的他参加枞阳县招干考试,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教师岗位,光荣地被录取为一名教师。

杨友惠说,他最想与唐老师分享的便是在杨湾中学教英语的成果,“1981年,我班上一名学生,中考英语单科成绩获得了全县第一。后来他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外语专业。”杨友惠自豪地说,这位学生向他报喜的信件至今保留在安徽老家,“所有的成果,都要感谢唐老师为我打下的英语基础。”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指引,1990年,杨友惠被调到母校浮山中学,“唐老师如果知道,母校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扩建,条件改善了不少,一定很开心吧。”

如今的学校已经不是上世纪60年代的模样,但杨友惠总记得唐老师带领着同学们走过的那些角落,每过一处,老师的叮咛犹在耳边。

在母校任教的近8年多里,杨友惠一直想找到唐老师的去向,但他翻遍了档案资料,始终没有找到。“之后我调到了县教育局,也还是没能找到他,只知道唐老师是江苏人,听说是1969年离开浮山中学的。”

就在最近,杨友惠从一个微信群里联系上一名老教师,得知唐老师是无锡人这个关键线索,于是找到扬子晚报,“看到上周扬子晚报帮助89岁盐城老人找到上海战友卢忠明的报道,很受触动,所以希望寻找恩师唐定安,最近打听到他是无锡人,大概80岁左右。”

最终在扬子晚报和无锡市公安局的帮助下,才找到了老师的家人。杨友惠说,“老师已不在,心里非常难受。”1月25日,他致电85岁的师母,问好的同时,也约好清明时节去唐老师墓上祭扫。

“得知学生们成才,相信他会欣慰”

家人眼中的唐定安,最美芳华奉献山村学校

紫牛新闻记者随后联系上唐定安老师的儿子,他说:“在我和妹妹眼中,父亲对我们非常严格,在教学上也非常严谨。他教英语,也教过地理。”

唐老的儿子告诉记者,父亲从安徽师范学院毕业后,就留在安徽教书。1969年调离浮山中学,1979年调回了无锡,“可以说,他老人家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山村学校。”回到无锡后,唐老起初在无锡的国棉一厂子弟学校教书,后来学校并入江南中学,他一直执教到退休。

“在安徽执教的岁月,父亲只有寒暑假得空回无锡看家人。1971年的冬天,父亲带着我去了安徽他工作的另一所山村学校。先坐车到南京,再坐一晚上轮船,再转汽车,之后步行,可以说翻山越岭后才抵达。年纪小小的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那年虽然只有5岁多,但他依旧记忆深刻:“父亲背着我去了山里几户人家,山里的人家住得很分散,走了很久很久。当时还没开学,父亲好像是去发开学通知的。”

对于杨友惠老人这次寻师,唐老的儿子在感谢之余,也希望杨友惠老人不要感到失落,“每个人的一生多少都有遗憾,父亲做了对的事,这让他无愧人民教师这一光荣职业。如果有另一个世界,得知学生们都成才,相信他会很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