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25日电 (金旭)“我很好奇我的亲生父母会是什么样子,我是否和他们有着相似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我还想知道我在中国有没有兄弟姐妹……”谈及寻亲的最初动机,荷兰女孩梅花(Mei Hua Steenwinkel)这样告诉记者。
25年前,女孩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进入福利院后,工作人员给她取名为“沈寒芳”。1999年12月13日,年仅三岁的她被一对荷兰夫妇收养,他们给了她另一个中文名字“梅花”。
梅花和荷兰养父。受访者提供2020年9月,梅花开始了她的寻亲计划。她给自己制作了一张寻亲海报。“我花了好几个小时完成海报的设计和制作。为了能让我的亲生父母或者相关知情人士认出我,我特意放上了我不同时期的成长照片。”她还特地从Facebook(脸书)的寻亲互助群里学习如何注册微信,在海报中放上了自己的二维码。
由于不懂中文,海报制作完成后,她将海报交给中国朋友帮忙翻译。
寻亲机会渺茫,梅花坦言曾不知从何开始。“我听到过一些成功找到亲生父母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虽然我知道找到他们的几率如同大海捞针,但我还是愿意一试,不想让自己后悔。”于是,梅花抱着一线希望完成了DNA(脱氧核糖核酸)检测。
“之后我尝试过和一个寻亲组织联系,他们帮我在合肥当地找人联系寻找我的亲生父母,但仍然无音讯。”梅花说道。
办法总比困难多。梅花打算带着自己亲自制作的海报踏上前往中国寻亲的旅途,但由于疫情影响,计划未能如愿。她说:“我时常告诉自己寻亲之路不好走,需要多一些耐心,我现在能想到的就是寻求中国媒体的帮助。”
梅花之所以没有选择用社交媒体发布寻亲信息,是考虑到这样做可能会打扰到亲生父母的正常生活。“我希望在我们相遇的那天,他们能给我一个温暖的拥抱,我们能坐下来分享彼此的欢笑和经历,慢慢熟悉。”
寻亲路漫漫,但梅花也感受到许多温暖。她的中国朋友包揽了所有的翻译工作,中国志愿者的点滴努力给予了她希望,还有在荷兰和她面临同样境遇的寻亲者,他们对彼此的经历感同深受,相互鼓励。
目前,梅花还不确定自己能否在今年夏天按计划前往中国,但她依旧没有放弃任何寻找亲生父母的机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