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强调,要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作用,大力实施科教兴宁战略、人才强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协同创新之路,加强科技力量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创新中心,着力塑造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近期命名的吴旭涛劳模创新工作室等10个工作室,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以解决工作现场难题、推动所在单位创新发展为目标,在实践中发挥出技术引领作用。
曾建华:十年专注电梯物联网安全
“我们用10年时间,专注做电梯物联网这一件事情,把它研究透。”自治区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宁夏电通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曾建华如是说。
2009年,曾建华成立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始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面的研究。他选择从电梯入手,突破电梯物联网安全监管技术。工作室研发的电梯安全运行监管产品为电梯监管部门、电梯维保单位、电梯使用单位等利益相关方提供了有效的电梯安全相关的信息服务,实现了电梯从生产制造、安装备案、维保、检验,直至最后报废拆卸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信息可追溯。先后研发完成国家工信部物联网发展专项“电梯智能数据采集报警与维保管理物联网系统研制”、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电梯维保电子监管系统等。
十年磨一剑。作为对曾建华团队十年如一日持续对电梯物联网安全监管技术专注研究的回报,奖励荣誉纷至沓来。该系统先后获得“宁夏优秀软件产品”、首届宁夏“互联网+工业”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奖、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奖项,该系统相关硬件产品也通过国家电梯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型式检验,并完成了与自治区重要产品追溯平台的对接。
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13个省市完成近5万部电梯的推广应用。该系统的应用也使得宁夏全区电梯应急救援到场时间平均用时10.80分钟,远低于国家要求“市区不超过30分钟,其他地区不超过1小时”的要求。
在全国范围内,宁夏电通物联网科技在市场上部署的电梯物联网终端数量居行业前列。
一部电梯的文章,值得做10年吗?曾建华的回答是肯定的。
“在一部电梯上,把物联网技术研究透彻了,自然就可以扩展到其他更广阔的领域去。”
曾建华带领技术团队不断攻克物联网技术难关,通过近10年的技术积累和发展,团队同时具备了物联网传感器研发能力、PCB电子线路设计能力、嵌入式软件研发能力、大数据平台研发能力,成为了宁夏IT企业中为数不多的物联网及大数据研发企业之一,围绕特种设备安全和智慧社区信息服务领域,不断创新,攻克难关,共获取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外观专利4项。研发的技术成果不仅对电梯,同时对塔吊、消防设施等其他特种设备,均可提供智能化的安全信息服务。创新工作室通过不断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培养并聚集一批高素质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成为人才孵化高地。
目前,曾建华团队正在开展消防设施运行监测项目。
“在我们的研究中,未来的社区消防巡检将由智能机器人替代完成。居民进入社区,就会看到智能机器人正在四处巡检排查各种消防隐患。智能机器人同时也可承担起社区、物业的部分工作。”这是曾建华为我们描绘的未来物联网应用场景。(记者杨娟)
张国庆:躬身田间为果农支招授课
寒潮来袭,设施和露地果树的日子也“难熬”。
戴好口罩,冒着严寒奔波在全区各地田间地头——帮助果树安全越冬,是这几天自治区林草局林权服务与产业发展中心高级林业工程师、设施果树首席专家张国庆的心头大事。
“做好升温管理。”1月2日,在贺兰县金贵镇,张国庆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专家手把手给当地种植户演示果树修剪。对种植户来说,这堂技术课,就在自家大棚,专家现场答疑,还要做好“课后作业”。
这是一个“露天席地”的工作室:天空即“屋顶”,土壤是“地板”;春芽,夏枝、秋果是“论文”和成果,以“聚才凝智、示范科技、服务百姓”为宗旨。
去年葡萄成熟季,记者曾跟随张国庆下乡。在平罗县瑞祺高荣合作社,他一头扎进大棚,合作社理事长姜学军紧随其后。
“这串葡萄的个头,像爷爷领着孙子,说明啥?”张国庆问,姜学军忙说:“肥水不均。”
“这棵枝缀了好几十串果,想累坏它呢?”张国庆拿着修枝剪“咔嚓”两下,“趁我现在还有点电,你们可好好充。”
入冬后,早在寒潮来袭前,在“全区林业产业发展交流”微信群里,张国庆就转发了一条《寒潮天气,注意果树冻害预防和补救措施》的文章。像这样的微信群,张国庆的手机里有30多个。“张老师来了!”每次下乡,果农见到他,心里就有了底。大伙儿拿着手机围在他身边争相“扫一扫”——张国庆陆续为全区设施果树示范点建起了微信群,随时答疑解惑。
2020年春,疫情防控、低温冻害,给果树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张国庆组织8名专家成员利用短信、微信等,为全区200多种植户和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并制定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宁夏特色经济林生产服务指南》,让技术服务始终“在线”。
“一剪一丛条,一甩一串花。”张国庆总结的“土味”技术要点,老乡一听就明白。他的手机里,存满了全区各示范基地的果树照片:“技术成果,让大家看到才算数。”
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员们围绕经济林基础研究、科技推广、技术攻关等,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入一线解决技术性难题,提升经济效益,工作室品牌和带动力不断扩大。成果不仅是果实——工作室培育技术骨干22人、土专家50多人,先后主持承担“灵武长枣自由纺锤形整形及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葡萄苹果等特色经济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2项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宁夏地区冬枣设施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苹果新品种引进及试验示范”等6项自治区林业财政林业新品种引进及推广项目。
“大家喊我专家,总坐在办公室可不行。专家不能没有平台,否则就会失去生长的土壤。我是一名普通的林业科技推广工作者,果实丰收了,农民满意了,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张国庆说,“创新团队成员对我的工作很支持。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对我来说最宝贵的是时间,只争朝夕为果农创造效益,让他们少走弯路,也为宁夏林果业发展作一点贡献。”
“我们一直在行动”。这是工作室的特征——一年超过300次下乡,累计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超过1000次。(记者 毛雪皎文/图)
马学山:劳模+党员示范引领技术创新
17年前,马学山还只是一名机电学徒。
每天,他和工友们一样,跟着师傅学手艺,干活。
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超越师傅,当上车间主任,但他多年来坚持学本领的初心没变。
2003年到2009年6年间,马学山的工作经历了频繁的变动,在宁夏、内蒙古、甘肃的多家工厂辗转往复。然而,无论在哪家公司,在哪个岗位,马学山都把学习本领、提升能力放在首位,从一名岗位操作工逐步成长为气体深冷分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经历是一笔财富,财富眷顾有心人。
2009年,马学山应聘到贝利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在这里,他遇到了伯乐。
见他经历丰富,技术过硬,马学山一进公司,就被任命为空分车间班班长。在这里,他的创新、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2012年初,公司为了提高石灰氮产品产能和质量,新上一套KDN4000型双塔双冷凝正流制氮机组。他通过技术创新,改变原工艺设计要求,增加空分机组进塔空气量,使氮气流量由每小时4500立方米提高至5800立方米。此项技改不仅可每年为公司节约电耗资金300余万元,而且公司石灰氮产品质量与产量由此在平罗县化工领域同行业中遥遥领先,并实现了能耗最低目标。
由于在技术和创新等方面的出色表现,马学山被提升为车间主任。
2015年10月,马学山发起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引导生产技术人员围绕节能减排、增收节支、工艺优化等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想方设法为在职工群众中涌现出的“金点子”提供实践机会。工作室也由此形成了一支以“劳模引领+党员带头,技术骨干+一线技术职工”共同参与攻关的高素质、高技能职工创新团队。
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在带好团队的同时,马学山积极参与公司的急难险重任务,从不懈怠。
有一次,在家病休的马学山听说车间配电房空气开关发生故障,不顾虚弱的身体,立即赶到现场扛着梯子参加检修。
当时正值盛夏,配电房就像是个大蒸笼。工友们回忆说,马学山抱着病体,凭着过硬的技术不到两个小时就将故障妥善处理,出来时浑身衣服湿得能拧出水来。
2015年,马学山身兼两个车间的重任,身患腰间盘突出脱落症,手术后恢复需要半年。但仅在家休养了两个多月,马学山就强烈要求医生给他佩戴腰部护具回到工作岗位。
“车间每套设备,每个电气元件,每组技术标准和理论数值,几乎都刻在马学山脑海里。”贝利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工作室不断努力,为企业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胆识的优秀人才。
从创建初期至今,马学山劳模创新工作室已培育出6名劳模。其中马学山荣获“自治区中共优秀党员”称号;王金华荣获“自治区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工作室先后发明创造、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成果近200项,创造效益6000多万元。(记者丁建峰)
王锋:酿酒是一辈子的事
北风凌厉的寒冬,看到罗山酒庄庄主王玲和哥哥王锋在朋友圈里发出的“罗山小桃红”俏销的消息,不禁心头一暖。
提起“罗山小桃红”,时间要追溯到2016年。王锋以前是国企职工,后来下海创业。2010年看到宁夏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前景,和妹妹王玲一起建起酒庄。为了丰富酒庄产品,兄妹俩从2016年起开始酿造桃红葡萄酒。但当年由于缺乏经验,产品的最终品质差强人意。
“比起深沉的红葡萄酒和清爽的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素以娇艳欲滴的淡粉色、甜美爽口的清新风味著称。可我们首年酿出的桃红,不仅颜色浅得像干白里带了点红,口感也不行。”王玲坦言,当年出的1万多瓶桃红,他们一瓶都没上市,全部用于请专业人士、有葡萄酒消费习惯的朋友及客户前来品鉴,并逐一记下品尝者的反馈。
有人劝解兄妹俩,凭借罗山酒庄的牌子,这酒怎么也能卖出去,不至于当年投资全打水漂。“酿酒是一辈子的事,就算以后再不尝试酿造桃红葡萄酒,也不能把过不了自己关的酒拿出去卖!”
虽说亏了本,但王锋兄妹俩坚信,只要把握好技术,凭着当地葡萄品质,一定能酿成最好的桃红。2017年,通过申请,王锋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全员上下干劲更足。同年榨季,罗山酒庄葡萄园内色泽饱满、鲜艳欲滴的酿酒葡萄再一次被装入发酵罐。
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一次,王锋兄妹俩和酿酒师几乎24小时守着发酵罐认真查看每一点细微变化,“桃红的酿造工艺虽然不难,但酿造过程中要不断从发酵罐中接出酒来观色泽变化。那几天,我们基本就是对着发酵罐吃饭、聊天、看手机、回信息,休息都要排班轮着来。”
“罗山小桃红2017”灌装后,不仅色泽比起上一年漂亮很多,口感也大幅提升,但面对首次上市的检验,兄妹俩心中仍有一丝忐忑,并再次邀请此前提过中肯意见的业内人士和朋友客户二次前来品鉴,“没想到这次口碑大好,极大地提升了我们上市销售的信心”。
1万多瓶“罗山小桃红2017”在2018刚一正式问世便销售一空,没留下一瓶库存。这更坚定了兄妹俩酿桃红葡萄酒的决心。在王锋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领下,酒庄不断提升桃红的品质,“罗山小桃红2018”更是在2019年上市不久便售罄。
增产!“罗山小桃红2019”从1万多瓶增产至3万多瓶,产量翻番依旧销售一空。
“恐怕谁都没想到如今顶着断货王名号的‘罗山小桃红’有过这样一段经历。”王玲笑谈,“酿酒是一辈子的事,踏踏实实种植、认认真真酿造,注重酿酒技术和工艺创新,就是我们工作室和酒庄一辈子要干的事。”(记者王婧雅)
曾建华带领团队搞研发。(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国庆(中)指导露天果树安全越冬技术要点。
马学山在调试冷盐水机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王玲(中)和工作人员试酒。(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