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职业教育这一年:做好当“主角”的准备了吗? 寒潮蓝色预警继续发布:部分地区降温可达10℃ 前方高能 北京或破本世纪最低气温纪录 郑州一汽车4S店零部件外包装抽检样本呈阳性 中高风险地增加 多地称春节前完成重点人群接种新冠疫苗 2020年,我的新闻女主角 “守夜”!守业!——讲述“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的故事(上) 卖掉鹤岗的房后,他开始攒钱了 西藏99%行政村用上4G网络和宽带 宁夏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下发紧急通知 宁夏1294所小学幼儿园食堂完成“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 宁夏辐射环境监测能力通过国家考核 宁夏劳模评选表彰向基层一线倾斜 “十三五”青海投285.27亿元民政经费改善民生 “微型机”夹藏古驰等名包 广州海关连查4批涉嫌侵权出口货物 北京警方持续严打交通“碰瓷”违法行为 刑事拘留33人 新疆兵团:星级农家乐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河南三门峡发布通告:排查追踪G655次列车2车厢乘客 浙江侦破走私穿山甲鳞片案 涉案交易数量达23余吨 祁连山管护员:“一棵树”一群人守护一座山 强冷空气来袭 浙江多地将迎10℃以上“跳水式”降温 浙江椒江“草根”调解员34年解矛盾纠纷 让小事不出村社 上海中运量71路推出车厢“静音”公约 河北石家庄一省级医院封闭管理 一市级医院全面停诊 沈阳发布第18号令 全力遏制疫情风险输出 天文爱好者看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成为常态 去年安排农田建设补助资金702.05亿元 “小盒子”还能带来多少“大惊喜”? 国家发改委:长江经济带铁路通车里程达4.37万公里 强化反垄断,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和创新 二〇二〇年快递业务量达八百三十亿件 发射次数"40+"、空间站开建…2021中国航天有看头 “十三五”期间博物馆备案数量由4692家增至5535家 吴忠警方奋战95小时 同心县蒙面持刀入室抢劫案侦破 五年来我国文物国际合作渐成规模 30家文博机构实施40余项联合考古 高校校长开设慕课借由名画共情历史 医学教育有温度有深度 谎称塌方断路停运 “顺风车”骗走血汗钱4人被抓 北京拓宽社会救助范围 “应救尽救”疫情下困难群众 求救电话突然关机 急救团队逐户寻人救下脑梗老人 四川省“第三届集邮生肖嘉年华”暨《辛丑年》首发仪式正式启动 女子与男友合伙杀害按摩女抛尸 24年后落网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发现冰瀑 父亲去世6年被隐瞒 子女冒领养老金超20万获刑四年 拍摄丁真的“微笑收藏家”胡波:希望他能走得更远 河北遵化发通告急寻密切接触者 附行动轨迹 大连封闭管控圈完成5次核酸检测 核心管控圈完成6轮检测 云顶滑雪场发生死亡事故 雪友质疑场地安全性 餐馆宾馆是否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北京本月将严查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贫困户:我们过上了幸福日子 北京:部分市场、商超等落实防控措施不到位被通报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2020职业教育这一年:做好当“主角”的准备了吗?

2021-01-06 09:04:09来源:工人日报

2020职业教育这一年——

不作“陪衬”,做好当“主角”的准备了吗

编者按

如今,技术技能人才不仅在就业市场上备受追捧,也获得社会的尊崇,大国工匠的故事和精神广为流传,就是最生动的证明。这也促使全社会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价值。2020年,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的新阶段,作别了长期以来那个默默无闻的配角位置,如同镁光灯对舞台上光彩夺目的主角的追逐一般,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疫情影响下的就业、扩招200万的艰巨任务、新技能人才培养跟不上、办学模式向类型教育转变遇到的种种难题等,都是必须爬的坡,过的坎。

过去的一年里,这一道道难题答得如何,值得我们去盘点,从而进一步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否帮助劳动者普遍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当职业教育变得优秀起来,能不能些微缓解下普遍弥漫的教育焦虑?

疫情下,

职校生就业还好吗?

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加之疫情的影响,职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考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焦急观望,他们能否迎难而上,以积极的准备化危为机,在人生的关键节点顺利完成从校园到职场的进阶?

对于很多即将走出校门的职校生来说,2020年的开端是苦涩的。去年第一季度,疫情带来经济下行,全面复工仍未实现,一些企业用工需求缩减趋势明显,甚至出现了原定春节后签约的中小企业直接取消了签约意向,或以学生不能按时参加实习为由直接毁约的现象。线下招聘陷入停滞,企业转为“云招聘”,然而,不少投递的简历却石沉大海。就业机会与获取工作渠道的减少,薪资与期待目标的偏差,直接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积极性,也影响了求职的签约率。

“百份石沉大海的简历,终于换来了今天的尘埃落定。”孙佳是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职校毕业生,疫情发生后,她每天坚持参加学校推荐的线上招聘会,不断根据企业需求完善简历,终于在4月份成功签下了一家专业对口的企业。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执着,不少像孙佳一样的毕业生最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那缕暖阳。

面对疫情下的就业困境,毕业生在努力寻求突围。他们找工作的路上并不孤独,为他们操心操力、积极找渠道想办法推荐顶岗实习、寻找工作机会的,还有他们身后的学校、老师。

“举全校之力为毕业生提供服务。”四川科技职业学院负责人如是说。该学院去年有5200余名应届毕业生,学院主动和1000余家企业进行联系,他们还通过推行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依靠合作的企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最终收获满意的就业数据。

“我们是在用招生工作的力气做就业工作,从上到下全员忙就业。”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3月4日前就业率还是个位数,学院老师从早到晚都在不停地向3000多家企业、用人单位发短信、打电话,邀请他们来参加线上招聘会。该校月统计表走向也一路上扬,老师们的担心渐渐变成了欣慰:就业率从4月份的6%上升到5月份的70%,最终超过95%。

2020年,国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启动“2020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提供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网上校园招聘;多个部门出台了40余项政策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为鼓励基层就业,出台了扩大“特岗计划”“三支一扶”招录规模、扩大城乡社区和基层医疗就业岗位等政策。为扩大岗位供给,出台了加大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扩大毕业生招录规模和扶持新就业形态等政策。各地为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等暖心政策频出,在一定程度上为职校毕业生创造着宽松的就业环境。

2020年,专升本再次迎来大规模扩招,主要向职教型本科和应用型本科增加名额,向预防医学、应急管理、养老服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倾斜。在利好政策下,30多万学生选择了专升本,继续深造。

疫情下的就业季尽管比以往多了几分艰难,但也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些职业院校因为有着牢固扎实的校企合作根基,即便短期受疫情困扰,最终还是收获了“好就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20届专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6.97%,超过10%的学生进入到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兴、富士康等知名企业就业。该校负责人讲道,这些年来,学校一直强力推动专业群和产业融合,包括跟龙头企业建立特色产业学院,实现双元育人。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同频共振,是保持高水平就业的关键。

职校生的就业之所以重要,因为它背后是国家宏观层面“稳就业”的大局,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所系,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就业对于贫困家庭毕业生来说尤其重要,或许没有谁比他们更能感受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句话所包含的分量和希望。

扩招200万,

这份答卷完成了吗?

扩招,是近两年高职发展的关键词。

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共扩招116万人,百万扩招任务超额完成。2020年,对于我国1423所高职院校而言,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扩招200万都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面对困难和挑战,地方和高职院校该如何应对?

在第一年百万扩招中,“非传统生源”约52万人,占扩招总人数的一半左右。2020年从国家到地方更是进一步释放扩招红利,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的农民、在职企业员工等纳入扩招行列,生源更加多元化。

为了完成扩招任务,从地方政府到高职院校,使出了十八般武艺。2020年安徽池州分配到的扩招名额是2500人,最终招收了2868人。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多所职校教师深入村镇发动、组织各项报名工作,民政部门对参加扩招的护理人员给予补贴,对退役军人入学制定学费减免、资助办法。为了拓展招生渠道,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一些大型企业联系,主要面向技术工人招生,在不打破正常工作节奏的前提下,定制教学时间、地点和方式,以此来吸引他们就读。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宁波服装职业学院等院校深入企业行业,采用“一企一策”,调动企业资源。还有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放宽扩招户籍限制,为社会生源就近报考入学创造便利;加大对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的财政补贴,对职业技能突出者免除全部或部分学费等……

多方共同努力下,2020年的200万扩招画上了句号。去年12月份,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谈到高职200万扩招时讲道:“今年的高职扩招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不过,扩招不只是完成人数任务,实现有质量的扩招才是最终目的。生源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学生需求多元化,倒逼高职教育变革。如何因材施教,真正实现让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就好业,让带着满腔热情而来的学生满载而归?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思考。

“老师,您看我家这个加油站在报税的时候总有这个问题……”

“我们种的都是优质大米,但是市场销量为什么总是不见起色?”

这是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在给扩招班学员授课时,遇到的问题。对于离开课堂多年的扩招生,他们丰富的社会经验在与书本知识碰撞的时候,会产生许多类似这样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全日制学生能够提得出来,但也确实是他们急需解决的。

过去一年,教育部对扩招后20余个省市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情况做了分析。这些学校以扩招为契机,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学生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并行之有效,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为了实现分类培养,做到有质量的扩招,一些院校精准设置适合扩招生源特点的专业。如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针对职业农民、乡村干部特点,设置涉农单招专业,开展职业农民包括村干部的学历提升。对于退役军人,设置了社会工作、党务工作、救援技术等专业。还有一些院校围绕着不同职业方向,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个性化、菜单式培养方式,为了帮助更多社会生源协调好学习与工作、家庭的关系,采取弹性学习模式。在培养社会生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已经积累了有效的经验,人们期待尽快把这些经验变为1400多所高职院校的共同财富。

扩招给高职院校转型改革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带来较大挑战。扩招后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经费变得更加拮据,很多院校生均教学用房、占地面积、宿舍、实训基地等硬件条件难以满足目前需求。师资缺口大,也是地方和学校普遍面临的难题,从全国来看,每年需补充6.5万名高职教师。

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高职扩招以及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的计划,有助于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也能够让更多人有机会享受到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从这个层面来说,高职扩招不能仅靠教育系统单打独斗。人们期待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将高职扩招保障措施落实落细,与此同时还期待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与高职扩招互惠互利。

唯有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与支持,那些风尘仆仆、怀揣着各种各样的目标和梦想迈进校园的人们,才能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当他们走出校园时,也将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始。

新业态新行业“喊渴”,

人才培养跟上了吗?

蓬勃发展的新业态按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快进键”,为经济注入新动能。新业态勃兴催生一批新职业,从2019年至今,人社部等部门陆续发布38个新职业,为劳动者打开更大的就业空间。

不过,与产业蓬勃发展相对应的是,许多新兴产业出现巨大的人才缺口。2020年,面对新业态新职业带来的人才培养命题,作为技能人才培养摇篮的职业院校如何作答?

在过去的一年里,不少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聚焦和对接新职业的新诉求,精准进行专业升级。2020年初,经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高职专业设置名录出炉,有的专业随着时代变化被“淘汰”,而有的专业则会成为高职发展新的宠儿。其中,新增备案专业3807个,涉及351个专业,紧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涌现出来的新需求、新业态,前十名中,上百所院校新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等专业。

这是整个职教地图的变化,如果仔细观察那一个个点,则能看到一所所学校为之付出的努力。

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城市,宁波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机器换人,这促使当地职业教育积极变革。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中德智能制造学院,设立机器人专业,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与香港科技大学团队合作,进行智能制造产品、设备研发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0年,在多次研讨后,重庆运输职业学院撤销了汽车营销与服务、产品艺术设计等与产业对接不够紧密的专业,新增“智慧交通”“大数据技术应用”“社区管理与服务”等社会急需新兴专业。该校的小目标是,“即使行业发展再快,学生也不会与之脱节”。

“如果去上海,我要去见李佳琦。”去年5月,在一次职业教育论坛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的这句话,可谓代表了职业教育界拥抱新业态新行业的迫切心态。

“办职业教育要从整个产业变化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出发,去思考如何办教育,才能不滞后于产业,培养符合市场和产业需求的人才,甚至起到引领作用。”一位职业院校掌门人的话道出面对新经济业态教育者在培养人才层面的深度思考。

新职业人才培养,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在山东、浙江、福建等省份,对标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职校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职业教育联盟。还有不少与新业态新职业密切相关的公司、互联网平台,联合职业院校,构建以智能化、数字化平台为基础的新型培训模式。

2020年,是职业教育响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需要,积极进行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之年。不过,职业教育并不是被动地回应产业需求,也在一直助力新经济新业态的成长。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安徽一家机器人制造车间:2020年一个平常的工作日里,班组的12个成员在4个操作台忙碌着,他们要把每个操作台上近200个大大小小的配件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机器人本体。这12名工人中一半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数据显示,去年1~10月,工业机器人产量18.34万台,同比增长21%。这其中就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一分贡献。

2020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在技术业态发展中成长,在成长中规范,在规范中引领。但是,目前职校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小的困难:专业建设不系统、不衔接、不匹配、不现代等问题凸显,如工业互联网的9个职业与专业的匹配度还不到40%。

日照一家职业院校校长讲道,“像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专业,虽然很关注,也打算开设,但困境是缺乏师资,也缺乏相关企业的支持。”不少三四线城市的职业院校都遭遇类似的困境。

此外,不少职校纷纷增设新专业,却让增设专业过于集中;学生所学相对企业一线需求明显滞后;师资水平跟不上产业升级步伐,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为了精准对接新职业人才缺口,职业院校在致力于找准坐标,进行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人们期待职业教育学校、互联网平台、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构建产教融合的新生态,为新职业的生长提供更好的土壤,从而带动更多劳动者以更加从容的姿态、更过硬的技能,拥抱新业态。

服务终身学习,

职校打破“围墙”了吗?

在过去一年里,加强开放性和服务性,主动打开学校的大门,拆掉围墙,积极开展面向全民的职业教育,正在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潮流。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正式确定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单独种类的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类型特征是什么?教育部给出了解释:就是一种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

2020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职教20条”部署的改革任务转化为举措和行动。《行动计划》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方面,提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作用,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机制。就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行动计划》重点规划了3项工作:一是健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二是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推动更多职业学校参与1+X证书制度实施,引导职业学校和龙头企业联合建设一批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三是强化职业学校的继续教育功能。

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职业教育人群结构可能发生实质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正在渐渐变成现实。

近日,北京市学分银行启动,再次将“学分银行”这一概念拉进公众的视野。所谓学分银行,是借鉴银行的功能和特点,为学习者开设账户,以学分的形式认定、存储、转换来自不同渠道的学习成果。目前北京市学分银行首先是在北京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试点。目前全国共有16个省、直辖市进行了学分银行建设,实践表明,学分银行更好地促进了校企融合、产教融合,有助于搭建横向融通、纵向贯通、开放灵活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2020年,为了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职业教育在寻求转型、突破。

2019年,教育部批准了首批1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2020年则是又陆续公布了三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今年春季学期将开始全面开展第四批试点工作。在过去一年里,不少职校开展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双举并重,积极促进书证融通,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技能人才。这也正是职业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迈出的重要一步。

除了参与学分银行建设、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更有不少职业学校走出去,为企业职工提供线上线下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社会职业培训不仅有助于社会职工提升技术水平与职业素质,也让学校拆掉“围墙”,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经济创收,为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如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承接的职工培训规模逐年扩大、份额逐年增加,培训收入从前些年的几十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2000万元,2020年在疫情的冲击下,总体培训收入还超过了1400万元。在广州,更有职校通过职工培训年入亿元。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要纵向贯通,也要横向融通。在横向融通方面,面向在校生和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衔接连通,是职业院校的努力方向。去年,浙江不少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办“双元制”全日制企业班。学员招生、教学实施、过程管理、成绩评定,都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以求双方在资源共享的同时突出企业的用人主体地位。职业院校在探索全新办学模式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也为众多中小企业“孵化”了大批高端技能人才。还有一些地方尝试构建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职业院校正在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过渡,当职业教育正在追求更高水平的开放,不断与社会接轨,如何让职业院校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待解命题。

以类型教育为基点,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们期待,职业教育真正打破“围墙”,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发掘其潜力、彰显其价值,助力劳动者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实现个人发展,更能提升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

记者:于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