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粮仓”崛起“农头工尾”工业群——中原传统农区转型发展样本观察
新华社郑州11月25日电 题:“中原粮仓”崛起“农头工尾”工业群——中原传统农区转型发展样本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丁、王圣志、孙清清
被誉为“中原粮仓”的河南省驻马店市,紧握粮食这张王牌,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以“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建成农产品加工超千亿产业集群,迎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中原农区向工业化转型的生动样本。
“院士经济”引发“蝴蝶效应”
在驻马店市正阳县,有一个被农民称赞的“黏土奇迹”:正阳是黏土地,本不适合种花生,却成了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
“这背后是科研的力量。”正阳县委书记刘艳丽说,2017年以来,正阳设立了1个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工作站,进行花生品种研发和种植改良,培育出全国第一个亩产达400公斤的高油酸花生品种,由此释放出“蝴蝶效应”。
如今,正阳常年种植花生170多万亩,年产量50多万吨,丰富的花生及秸秆资源吸引鲁花集团、君乐宝等龙头企业入驻。
在正阳鲁花厂灌装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可产6000桶食用油。“两年前,企业来这儿是看中这里的花生资源,现在一年消耗30万吨花生,占了全县花生年产量的六成。”正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总经理宫世涛说。
“花生榨油,秸秆养牛”。正阳建起了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牧场以及乳制品加工厂。“这有13条生产线,日产酸奶600吨。”正阳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建忠说,去年企业产能7万吨,带动1800多户农民从事奶牛养殖、饲草料种植;同时推动物流、包装等10多个产业发展,辐射带动2000多人就业。
“蝴蝶效应”远非如此。为满足花生生产需求,正阳兴起了38家花生机械企业,年产6万多台花生机械,远销苏丹、印尼等国家。建立了花生现货交易中心、花生产品电商物流中心和282个电商物流服务站,电商经营主体达到8500多家。
目前,驻马店市建立院士工作站12个,涵盖花生、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作为全市“院士经济”的一个缩影,如今,正阳花生精深加工企业有32家、产品有50多种,形成龙头带动、品牌集中、品类齐全的加工体系,担负起全县九成以上贫困户的精准脱贫任务。
“引进式发展”集聚“规模红利”
在自动化注射液体菌种后,一排排内部装满培养基的透明塑料瓶,通过空中传输带,被送进能容纳5万瓶的出菇房,经自动抬升被整整齐齐地摆进10层货架……这是记者在驻马店市泌阳县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
作为年产值百亿级的产业集群,泌阳县食用菌产业通过“招大引强”,正逐步推进信息化、智能化,从昔日低附加值的单一种植,向科研、精深加工、贸易等全链条产业转型,以产业集群化释放规模红利。
地处伏牛山、桐柏山交汇处的泌阳县,适宜各类食用菌生长,种植面积大,但是过去附加值低。“集群化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泌阳县委书记张树营说,通过引进食用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关联企业12家,年生产加工能力22万吨,使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紧密融合,附加值和区域影响力明显提高。
今年泌阳食用菌鲜品产量有望达到50万吨,值得一提的是,加工率高达80%,下游开发了休闲食品、菌类药物等新产品,受到市场认可。
泌阳另一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是由夏南牛产业引发。通过引进肉牛加工龙头企业,如今,该县已建成2个存栏超2万头的肉牛规模养殖场,带动建成年产8万吨的肉牛精饲料加工厂和年产30万吨生物有机肥加工厂。
在肉制品精深加工方面,河南恒都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一年加工牛肉5万吨,开发有牛排、牛肉干、休闲食品等100多种产品,七成以上的产品通过电商销售。
张树营介绍,为保障肉制品线上销售,泌阳构建了贯通全国的物流配送体系,在沃尔玛等大型商超建设直营店100多个,打造网络销售终端3500家。
“接二连三”崛起超千亿产业集群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产业。近年来,驻马店以“农头工尾”为抓手,依托县域发展形成农产品加工超千亿产业集群,由此推进工业化转型。
驻马店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王忠民介绍,今年2月至4月疫情期间,在面制品等销量骤增情况下,驻马店销往郑州、长沙、重庆、福州、成都等城市面粉近8万吨、挂面6.1万吨、食用植物油7200吨,为维护中西部食品市场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农业大市,驻马店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粮食总产700万吨以上,占河南的1/8。驻马店市委书记陈星表示,驻马店紧握粮食这张王牌,着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研发引进来、加工搞起来、电商做起来,不断发展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据统计,驻马店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685家,年产值达1800亿元,是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和首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以来,全市食品工业“逆势增长”,前三季度食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