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故事)一把吉他连世界 昔日贫困县做起全球生意
中新社贵州正安11月18日电 题:一把吉他连世界 昔日贫困县做起全球生意
作者 周燕玲
42岁的郑明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让深居中国西部山区的吉他生意犹如过山车一样,从“订单荒”逆转为“订单潮”,海外“宅经济”的火爆让吉他的全球生意越做越大。
郑明的公司位于贵州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走进园区,激光开料、合桶、裁边、打磨……生产流水线上机声轰鸣,几乎每家吉他企业都在赶制海外订单,几十辆大货车每天停在园区等待装车发货。
“目前订单已排到2021年3月份,工厂每天都在加班加点赶制吉他。”郑明说,为了让海外客户能早日拿到吉他,3个月前公司订单由海运改为陆运,搭乘中欧班列(成都)发往世界各地。
采访间隙,郑明掰着手指头细数了一下客户源,有美国、巴西、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随后他幽默地说,“也许很多人从海外买来的一把名牌吉他,它的原产地就在我们园区,从木料打磨到最终调音都出自农民之手。”
农民与吉他,两者为何会在大山中“相会”?作为劳务输出大县,正安常年有上万人在沿海地区从事吉他制造业,其中不少人还是公司老板。
2013年,昔日的贫困县正安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扶持,吸引本土企业家返乡创业发展吉他产业,截至目前已有吉他生产及配套企业89家,年产吉他600多万把,全球销售的吉他中近一半产自这里,芬达、依班娜等世界顶级吉他品牌也从这里走出大山。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吉他“世界工厂”也被称作吉他界的“富士康”。
作为土生土长的正安人,郑明2017年把自己的生产线从沿海搬回家乡,并聘用了当地120余名农民制作吉他,“虽然不懂音乐,但并不妨碍我们制作西洋乐器做跨国生意。”
吉他是当地脱贫致富的一把“利器”,让常年在外的务工人员和当地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罗先均就是其中一人,“每个月有四五千元(人民币,下同)的收入,一人进厂全家脱贫。”
工作日期间,罗先均先把2个孩子送到家对面的学校,再骑10分钟的车到吉他工厂上班。在正安,像罗先均这样因吉他改变生活的人还有很多,目前吉他产业已带动就业1.4万人,产值超60亿元。
“从单一的生产吉他发展到现在的销售、物流、培训、箱包等,基本形成了闭合的产业链。”作为最早返乡创业的“试水者”,郑传玖没想到吉他产业能在正安落地生根,更没想到新冠肺炎疫情让吉他的海外订单不减反增。
如今,深居大山里的正安,正靠着一把把吉他做着全球生意,并成功实现了贫困县的“逆袭”。此外,落地生根的不少吉他企业还在积极转型,渐别“作嫁衣”,自主创品牌,在曼妙的吉他声中焕发生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