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点手机,天气预报准确到小时;再点,可以看到公交车驶入站点还需要多久;去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事项,“掌上预约”“一窗通办”省时省力……在石嘴山市,“事事好办”的背后,有一张庞大而精细的数据网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如今数字化已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2021年以来,石嘴山市将数字政府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推进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和监管效能、增强数字化治理和政府运行能力,取得良好阶段性成果。
■“数字”托起民生幸福
数字城市建设给石嘴山人带来了什么?人们生活方式的悄然改变给出了答案。
“以前抄表员要挨家挨户上门,很不方便。现在打开水表,用了多少水,要交多少钱,一目了然。”10月26日,大武口区长兴街道兴民村村民苏丽霞说。今年以来,“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项目建设,让石嘴山市的城乡居民深刻体会到智能水表带来的便捷。
“超市出售的食品,在上架前要将信息录入系统,如果食品保质期到了但还没卖完,系统就会对商家发出预警。”石嘴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任国江说。石嘴山市“互联网+监管”系统运行工作共13项任务,涉及46个单位。全市共认领754项监管事项,监管行为覆盖率达87.42%。
“以前出来买药要带医保卡,现在用手机上刷一下就可以使用医保卡买药了。”在药店买药的李女士说。目前,石嘴山市医保电子凭证激活人数达45.89万多人,使用电子凭证结算医保费用人数达7.37万多人,全市166家定点医疗机构和444家零售药店实现扫码服务全覆盖,实现“看病不用卡,只用医保码”。
“我来办理营业执照,本来以为要排很久的队、手续很繁杂,没想到来了就能办理。”近日,石嘴山市政务服务大厅,办理营业执照的杨女士说。当天,杨女士拿着身份证在企业智能审批自助机上轻点几下,就将营业执照打印出来。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大数据支持下,让“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腿”成为现实。“市本级45个部门1387项事项100%实现网上受理,全程网办率达80.7%,部门进驻率和事项进厅率均达到92%以上。”石嘴山市审批服务管理局运行监督管理科副科长马海宝说。
近年来,石嘴山市依托信息化手段,不断加强“互联网+”建设,让市民共享“数字之城”的便捷高效。如今,“数字”正深入石嘴山市的各个角落,小到衣食住行,大至管理决策,数字城市“路路皆通”,稳稳地托起民生幸福。
■在盐碱地上“植绿生金”
眼前的平罗县宝丰镇宝丰村,与3年前大不一样。“以前我们村土地白茫茫的一片,只能种一些玉米和小麦,收成也不好。自从搭建了盐碱地高效利用智能控制中心,情况好太多了。”近日,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开心地说。
宝丰村因地势低洼,黄河水倒灌,土地盐碱化严重。2020年,盐碱地高效利用项目在平罗县宝丰镇、陶乐镇和惠农区庙台乡实施,对包括宝丰村在内的2.8万余亩农田耕地进行盐碱地治理,并建设盐碱地大数据与智慧农业。
在宝丰村搭建的盐碱地高效利用智能控制中心,运用物联网、4G无线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盐碱地改良智能控制中心云服务平台,同时接入节水灌溉系统,实现管网智能化管理。
“着手做的时候,很多村民都反对。他们种了一辈子地,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甚至觉得我们在胡闹。”刘毅回忆道。因为土地盐渍化严重,村民们想了许多办法去改善,牛羊粪往田里撒了一筐又一筐,但效果甚微。看着技术人员在耕种好的土地上开沟造渠埋管子,他们打心眼里不乐意,更担心一年的辛苦打了水漂。“有个70多岁的老爷子,一开始看见我们这样弄地,就没给我好脸色。现在,只要我们路过他家门口,他都会乐呵呵地出来和我们打招呼。”刘毅说。
土壤盐渍化改良的成果,村民们有目共睹。原本只能种植玉米和小麦的土地,现在种上了枸杞、菌草、苜蓿等,收益明显增加。其中,菌草种植由福建援宁专家林占熺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去年,在宝丰村种植的菌草喜获丰收后,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庄引起了亚洲、非洲、欧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以及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关注。不同肤色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设备实时对菌草护岸阻沙、菌菇栽培、防风固沙等效果进行观察和交流探讨。
去年,宝丰村通过流转村集体土地示范种植菌草1200亩,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带动群众户均增收8000余元,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此外,村里还配套建设菌棒加工车间117亩,以菌草为原料制作菌棒、培育食用菌,实现菌草产业链条闭合。
在各路专家学者和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经过科学治理,宝丰村示范区土壤全盐含量降低30%以上、pH值降低5%—10%。“我们村能有现在的成果,离不开数字科技。”刘毅感叹道。
■学校上空有朵“智慧云”
每天下午的午读时间,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很是期待。原本吵闹的教室,在语文教师周玉荣打开智慧黑板播放绘本后,会立马安静下来。“以前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我嗓子都喊疼了。现在只要一打开绘本,话都不用多说,孩子们就会规规矩矩地坐好。绘本将知识和动画结合起来,既能让孩子们学习知识,还能让孩子们喜欢上学习。”周玉荣告诉记者。
该校从2016年开始尝试将互联网与课堂相融合,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应用水平,营造良好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来做一下这堂课的随堂练习吧。”数学教师乔华将练习布置下去。这堂数学课的教室和普通教室不太一样,每6名学生围坐成一圈,每名学生面前有一个平板电脑,乔华将练习题发布后,学生们可以直接在平板上作答。通过智慧黑板,乔华可以看到每名学生的解题过程。她将其中一名学生的解题思路共享到智慧黑板上,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方法。
“互联网+教育”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固定模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升。
“前几天的党史课,我感觉特别新颖,非常激动。”六年级学生谷易阳兴奋地说。在学校举办的主题活动中,学生们戴上了VR眼镜,就能体验红色之旅。“以前我们只能通过文字自己想象。现在戴上了VR眼镜,更能体会到革命先辈的革命乐观主义和不容易。”谷易阳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互联网教学能增强教学活动的启发性、趣味性和时代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使课堂教学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
“互联网贯穿我们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师备课,到课堂讲课,再到课后总结、教师培训,每一步都和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一起。对我们的教学活动有非常大的帮助。”该校教科室赵扬扬说,学校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各学科教学、教研活动深度融合。
目前,石嘴山市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
■数字经济成为企业发展新引擎
宁夏海力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高大的生产设备自行运转,鲜少看到工作人员。这家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企业,员工仅百名。“我们从2006年成立以来,车间的数字化水平就比较高。现在,人工基本上只是辅助监控机器运转和检测产品。”海力电子综合部主任杨建军介绍。
目前,拥有高数字化车间的企业在石嘴山市不在少数:九天智能科技年产2亿片半导体模块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建龙钢铁和格瑞精细化工获批自治区数字化车间,杉杉能源和大窑饮品获自治区智能工厂称号,华为公司与滨河永泰化学公司智慧工厂项目建设接近收尾……
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企业的数字化发展,不仅是企业发展战略需求,也能更加精准地了解用户需求,降本增效。
近年来,石嘴山市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数字化改造为抓手,完成114个重点项目数字化改造,建成各类数字化应用示范企业38家,建设投运矿产、化工、物流等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打破了传统制造业边界,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优化升级,助推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近日,记者在石嘴山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呼叫中心看到,一众年轻的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工作,交流声、电话声、键盘声此起彼伏,客服专员通过电话与客户沟通。
“在这里工作的人员平均年龄23岁,都特别年轻。”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委组织部副部长邢立斌说。入驻该产业园的企业主要为通讯、电商、金融、快递物流等领域提供线上咨询和销售等服务,目前入驻数据外包企业12家,电子商务、网络科技、影视传媒等企业71家(在孵企业38家),2021年产值近亿元,带动就业近2000人。
石嘴山市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实施芯片、半导体模块、电极箔等生产项目;全力打造以优宜家为主体,数字经济产业园、科技创新中心为补充的“一体两翼”网络经济产业园,实现了基础电子硬件产业和数据服务产业从无到有的突破。(见习记者 蔡莞郁 文/图)
丰收的宝丰村。(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石嘴山市第十五小学的学生正在运用互联网上课。(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石嘴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在电脑上进行监督。(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石嘴山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在进行气象监测。
市民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申领营业执照。
【短评】
让数字经济赋能美好生活
出行“掌上公交”来规划,就医“在线医疗”来帮忙,学习“线上教育”来辅导……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经深深融合于数字化发展的潮流中。数字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让人民群众获取各类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也让各级政府政务服务驶向“快车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动数字宁夏建设,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以资源引企业、以市场换产业、以应用促发展的路子。数字基础不断夯实,数字潜力加速释放,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宁夏数字信息产业集聚态势初步显现,全区共有规模以上数字信息企业83家,基本形成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云基地为主的“一核、一基地、多区”产业布局,银川经开区、西部云基地集聚了全区83%的数字信息企业,产值占全区的75%。与此同时,我区也面临全产业链数字化有待加强、信息安全风险上升、缺乏数字化创新人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将数字信息产业纳入“六新”产业,以宁夏枢纽和数据中心“双中心”建设为抓手,建设国家“东数西算”示范、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国家级数据供应链培育“三大基地”,为宁夏数字信息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石嘴山市强化政策保障,深入实施数字赋能计划,促进数字信息产业向一二三产业全面渗透、跨界融合,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迅猛,数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数字政务服务不断强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石嘴山市的实践再次表明,数字经济对资源配置、生产生活以及组织管理影响深远。全区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速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激活数据、赋能产业,以智能制造为引领释放叠加效应、乘数效应,加快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经济深度融合进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作出“数字”贡献。(龚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