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东麓百瑞源枸杞庄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绿毯中的“枸杞红”
金秋十月,贺兰山东麓,连片的葡萄酒酒庄中,一座枸杞庄园显得格外新颖。
“这是我们在原有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业态中国枸杞馆的基础上,投资1亿元打造的百瑞源枸杞庄园,它丰富了贺兰山东麓旅游观光线路,也将为宁夏全域旅游开辟全新的旅游体验。”宁夏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郝向峰介绍。
事实上,这不是百瑞源首次感受“特色产业+文化”产生的炫彩火花。百瑞源枸杞庄园是百瑞源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宁夏百瑞源枸杞博物馆之后打造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文旅项目。
2007年,百瑞源一度陷入经营困境。经过深思熟虑,郝向峰决定尝试让枸杞“破圈”,与文化旅游结合,竞逐新的赛道。他把一个1200平方米的旧车间改造成宁夏枸杞展馆,没想到人气爆棚。这次尝试,成为改变百瑞源命运的转折点。旅游人气蒸蒸日上,尝到甜头的百瑞源开始筹建中国枸杞馆。2011年中国枸杞馆正式开馆,2012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单店年销售业绩约1亿元,通过农业、文化与旅游之间的产业跨界融合,枸杞的商业价值不断被激发。
“我们一直紧跟形势,思考如何把宁夏枸杞的产地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区域公共品牌优势转化为企业品牌优势,其中一个方式就是让品牌接地气。”郝向峰说。
为此,百瑞源学习借鉴了中国台湾的休闲农业模式,贺兰山东麓旅游观光线路中,规划建设“百瑞源宁夏枸杞庄园”项目,充分利用贺兰山东麓已有的工业旅游、文化旅游业态的基础,增加枸杞基地种植板块,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旅融合、乡村振兴。
走进这座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的枸杞庄园,能够看到品牌文化馆、枸杞文化体验中心、枸杞研发中心、枸杞茶文化体验馆、枸杞主题餐厅、枸杞文化精品店、停车场、健步道、骑行道等,已成为集枸杞养生美食、枸杞养生茶饮、田园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教育、农事体验、游学研学、婚纱摄影于一体的“田园高级会客厅”。
漫步其间,自然风土与建筑美学相映成趣。郝向峰边介绍枸杞庄园功能,边给记者算了两笔账:经济效益方面,根据目前的数据及规划,庄园每年可接待游客20万人次,年实现产值7000万元,是原来一产产值700万元的10倍;社会效益方面,百瑞源枸杞庄园临近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和贺兰县金山村、南梁台子等地,可以解决周边生态移民区200人就业,通过枸杞采摘等农事作业提供临时就业岗位1200余个,通过旅游服务带动当地农民从事旅游服务创新创业300余人,带动农产品销售,为拉动一方产业开辟全新的路子。
谈及旅游和特色产业的“互动关系”,郝向峰认为,宁夏枸杞产业历史文化悠久,旅游扩充性强,无论文化体验还是旅游购物,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契合点多,积极开展产业间深度融合,不仅助推传统产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也为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因此,枸杞庄园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以枸杞产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技术创新等方式,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文化及资源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有机整合,使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乡村振兴。
“银西高铁已经开通,随着包银高铁、银兰高铁的相继开通,必将迎来宁夏旅游市场更大的红利期。疫情总会过去,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应对经验,同时,我们也把因疫情出现的‘暂停’期当作提升自我及品牌预热宣发期,相信疫情结束后,我们会迎来好的市场反馈。”郝向峰说。(记者 王 溦)
红色旅游探索“+教育”发展之道
“带孩子们来接受红色教育,让他们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长大后要为建设伟大祖国出力。”9月的一个周末,银川市民刘先生带着家人到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园参观,感受先烈精神。为更好发挥爱国主义阵地作用,深入贯彻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精神,盐池县革命历史纪念园持续开展相关主题活动,2019年创建的“传承红色基因重温支前记忆”等系列主题活动品牌受游客青睐。2018年成立的“红领巾小小讲解员志愿服务培训基地”,至今面向社会公开招募青少年学生近500名,并定期对这些小小讲解员进行培训,现已有268名优秀红领巾小小讲解员能够独立完成讲解志愿服务。
“为了真实再现盐池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纪念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模拟场景9处,文字展板500余块,革命文物藏品1082件(套),其中展出280余件。”该纪念园工作人员王生岩介绍。
作为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目前已有43家单位在纪念园挂牌为学习教育基地。“随着大量年轻人特别是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红色旅游,新时代的红色旅游呈年轻化趋势,红色旅游+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新线路、新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我们去年全年游客接待量28万余人次,今年估计不会少于这个数。”王生岩说。
“孩子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每年暑假都要带孩子去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参观。让孩子接受红色教育,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游览中学习历史知识,树立报效国家的志向。”银川市民徐女士说。
近年来,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主阵地作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安全接待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发展之道。“我们指派专人对红色革命故事、红色历史进行挖掘整理,并紧跟时代不断深挖革命旧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理论价值,搜集整理出了《单家集夜话》《贺老总未了的心愿》《三颗子弹的故事》《一支阿司匹林的故事》等12个红色小故事。”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工作人员张玉忠介绍,2022年1月至8月共接待游客946575人次,其中,团队776批次56964人次。
“智慧旅游、创意旅游将是红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厅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区内各红色旅游景点应用高新科技手段,探索开发创意“红色旅游+”产品,受到游客青睐。各红色旅游景区积极探索应用VR、AR等数字化高新技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除此之外,各景区还通过整合博物馆、艺术表演、研学产品等资源,积极推出“热销产品”以应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记者 张 辉)
城市周边自驾游小众化花样多
腾格里沙漠的“五湖连穿”目前在全国很火,但这不是一个景点,而是沙漠越野爱好者们自己“开发”出来的沙漠越野路线,沿途景色很美。
现在的城市周边自驾游,项目种类有很多。沙漠越野、岩降、桨板、皮划艇……花样很多,也更加小众化。
说起自驾游,银川资深自驾游达人薛莉(网名“西夏磨房小草姐姐”)打开了话匣子。
薛莉2002年开始玩徒步旅行,是宁夏冰沙户外俱乐部的发起人之一。后来又接触许多新的自驾游项目,沙漠越野、桨板、皮划艇……“我现在玩得比较多的是沙漠越野和沙漠徒步。沙漠静谧寥廓,景色很美,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的,存在一定风险。”薛莉说。
近3年来,疫情给旅游行业带来很大冲击,跨省游有诸多不便。很多人节假日基本不出远门,而是选择城市周边就近旅行。城市周边自驾游跟着火了起来,也算是危中有机。
但是城市周边自驾游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农家乐,上了年纪的人可能会在周末或者节假日带家人去吃吃田园饭菜。而年轻人更倾向于去城市周边的露营地、俱乐部,带着老人孩子、三五好友来一场“轻奢游”,放松心情、拍照打卡。
“疫情发生以来,银川周边建起了很多轻奢营地。比如星辰野宿、灵河房车露营基地等,在圈内都很有名气。我们俱乐部现在以家庭为单位约车、预约私人定制的有很多。”薛莉说。
银川的另一位自驾游达人杨薇也发现,目前城市周边自驾游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微旅行”“沉浸式旅行”,另一个是高端乡村休闲度假游。“现在的乡村跟以前比有了很大变化,乡村再也不是以前的‘土里土气’。农村现在干净时尚,可以拍到很多漂亮的打卡照片。此外,自驾游也带动了乡村的农产品销售,农民种植的有机农产品吸引游客前来采摘,也挣到了钱。”杨薇也提到了营地,“我9月刚去过六盘山房车(自驾游)避暑营地,真的很棒。”
“我们村目前建有房车营地8处,配备了60个水电桩、公共Wi-Fi,公共淋浴间、公共卫生间、车友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可容纳300余辆房车同时入驻。”六盘山房车(自驾游)避暑营地负责人赵晓龙说。
该营地位于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2019年,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3年来建设房车营地8处。截至目前,营地已接待全国各地1000多车次2000余人来营地避暑、考察和游玩,直接带动各地游客进入乡村旅游人数4万余人次,同时带动该村79户农户逐步加入乡村旅游服务行列,拓宽了增收致富道路。(记者 张 辉)
旅行社积极“谋变”各显其能
在田野间享受天地的广阔,在岩画景区感受历史的厚重,在红色场馆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近年来,宁夏文旅部门及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积极努力、探索创新,通过深耕研学游、生活服务等,从“旅行”转向“旅行+”,实现新的发展。
“现在为大家呈现的是非遗剪纸表演……”在贺兰山岩画景区,已有十余年从业经验的导游郭志斌向研学旅行的孩子们介绍景区亮点。据了解,这个小型旅游团里的孩子来自固原市,到这里“访古”论今。“我们通过在贺兰山岩画、军博园、水洞沟等地研学,让孩子们感受历史的非凡魅力。”研学团成员家长王小佳告诉记者。
近3年来,高度依赖人员流动的旅游行业受到严重冲击,旅行社关停、员工转行的例子不在少数,坚守下来的旅行社在困境中艰难求生。
宁夏光大国际旅行社周明表示,面对种种挑战,光大国际旅行社探索“旅游+生活”的新业态,打造宁夏文旅本地生活服务商,与西夏王玉泉国际酒庄、抖音、900游旅游网约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行资源整合,旅行社员工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既做讲解员又当销售员,“多家企业深度合作后,共同打造文旅融合项目。我们最大的资源就是员工的私域流量,旅行社的员工引导老客户前往酒厂参观,完成客户转化,游客可以在酒厂品酒、体验酒文化。”周明说。
除共同打造文旅融合项目,光大国际旅行社并没有放弃传统业务,“我们对旅游业一直有信心,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变化。”周明表示,亲子研学也是旅行社重点拓展的领域之一,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显示,研学旅行服务承办方为旅行社企业,“通过近几年的服务经验,旅行社已具备承接研学业务的成熟操作经验和能力。现在有不少旅行社正在积极向研学拓展。”
“夸张一点说,现在万物皆旅游资源,只要有特色,就能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旅游的大市场是不会消失的,只有顺应了游客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才可以发展下去。”郭志斌认为,疫情之后,旅游业的经营主体会发生变化,会吸纳更多跨界、跨专业人才进入。“只有创新服务方式和方法,才能探索出旅行社良性发展的新出路。”(记者 杨淑琼)
在挑战中把握机遇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曾是多少人来场说走就走旅行的内心独白,但这份向往和洒脱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至后戛然而止。随之,旅游业受到很大冲击和影响。从煎熬度日到主动求变,再到触底反弹,旅游市场在多方努力下,在挑战中寻求机遇。
近些年受疫情影响,跨省出行受到些许限制,但大家走出家门、出去转转的向往没有变。由此,周边游、本地游、自驾游火了起来,市民不禁感叹:“原来美好就在身边,家门口也有诗和远方。”
疫情之下,一手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手抓创新探索发展,创新转型成为不少景区、文旅企业突围发展的选择。
受疫情影响,旅游行业承受了较大压力,“逆袭”之路走得确实艰辛。可我们看到的是,旅游业在发展岔路口并未“躺平”,而是积极应对,变压力为动力,在挑战中把握机遇。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旅游业依旧面临困难,但我们坚信,只要大家转换思维,主动顺应新形势、发现新机遇,深耕本地旅游资源,借助优势打造热门线路,精准定位目标人群,放大辐射带动效应,就能将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红利。(张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