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 高考前三天我才接到通知上考场
1958考入兰州大学数学系
刘人怀 81岁,四川成都人,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1958年的夏天,刘人怀凭着日常知识积累走上了高考考场,一个月后收到了兰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两年后,刘人怀从数学专业转至力学专业(固体力学班),师从固体力学家叶开沅,开始研究钱学森与其恩师冯·卡门论文中未完成的部分,并作为本科毕业论文。毕业后,他完成了钱学森这篇“划时代论文”中未完成的部分。
回望过去,他参加过的考试数不胜数。然而高考,始终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考后,老师带着我攀登科学这座高山,朝着山顶,我们一路向前。”
考前三天被通知上考场
新京报:一开始没想过参加高考?
刘人怀:我高中就读于四川温江中学,由于成绩优异,被分到了留苏预科班。我在班上是第一名,又是班长,我很向往出国学习,成为一名留学生。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我无法保送国外,国内的学校保送也没成功。
直到高考前三天,校长和我说我得去高考。当时完全没有复习,也没有任何准备,直接去了考场。
全班同学走二十公里到成都去高考。我是班长,那几天还在用饭票给大家在食堂买饭,帮大家分住宿。考了三天,我完全没有做任何准备,书也没有带。当时也没想过考不考得上,就想着把握好眼前的事情,上考场再说。
新京报:记得高考成绩吗?
刘人怀:当时不公布成绩,等我到兰州大学后老师偷偷和我说,我的平均分是89.7分,是兰州大学当年的第一名,也是温江中学的第一名。
新京报:为什么选数学专业?
刘人怀:我想选一个跟科学打交道的专业,数学是科学的皇后嘛。
老师带领着攀登科学高山
新京报:对大学的最初印象是什么样?
刘人怀:刚开始有点不适应。兰州没有自来水,直接使用黄河水,我看同学倒在脸盆里的水都是黄色的,我说这怎么用?他们说放几个小时,沉淀一下就好了。后来还在那里遇到过狼,真是我在成都从没经历过的事。
新京报:度过了怎样的大学时光?
刘人怀:可以说我遇到了好校长、好老师,真的很幸运。
1959年,兰州大学开设力学专业。1960年,学校为了尽早培养出力学人才,便把我们数学专业的9位同学转至力学专业。当时我们的校长江隆基是从北大调过来的,有7个老师跟他一起过来了。其中就有我的老师,著名的固体力学家叶开沅,他的老师是钱伟长,钱伟长和钱学森是现代力学奠基人冯·卡门的两个中国学生。
叶开沅来了之后,开始给我们讲非线性力学,讲板壳力学。当时我要做毕业论文了,叶老师让我去继续研究“外压力作用下球壳的屈曲”,这是钱学森与冯·卡门联合署名的论文,在《航空科学杂志》发表,具有划时代意义。当时我大学都没有毕业,叶老师能指点我去研究这样一个难题,是很有魄力的。
而我也没让老师失望,毕业后还在继续研究,最终的确交上了一份答卷,这是很有成就感的。最后,我的研究方法还被叶老师命名为“修正迭代法”。大学毕业后我还是去留学了,从德国回来后,我被钱伟长先生挑选去担任副手。
如果不是叶老师,我一个本科生,怎么可能想到去研究一个这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如果说科学研究是一座山,大多数人集中在山底,部分人走到了山腰,而那几个已经在山顶的老师,肯带着我往山顶走,我非常荣幸。
高考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新京报:高考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刘人怀:回头去看,高考决定了我人生的方向。我在大学里遇到了良师,他们引领我走向真正的科研道路,最后我成为了院士。这个考试,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人生一步步往前走,每一步都可能影响全局。
新京报:你觉得现在和你参加高考的年代,人们对待高考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刘人怀:如今义务教育普及,大家更重视高考,为了让孩子读书,不惜成本地付出。我们那时候文盲还是很多的,能读完中学的也是少数人。
我开始研究管理科学后发现,高考制度的一个小缺陷在于,它没法让偏科的天才上好学校,让他们的才能获得发挥。不过总的来说,高考是一个很公平的制度,通过考试来让大家选择人生方向。
新京报:如今什么样的素质是学生必备的?
刘人怀:诚信,这是人最基本的品质。面对任何事情,都应该诚信,考试要诚信,做人要诚信,做事也要诚信。面对自己,也要诚信,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新京报:有什么话想对今天的考生说吗?
刘人怀:为了更好地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贡献,要确定好未来的方向,放下包袱,发挥实力,考出水平。
新京报记者 汪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