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春天的面目不只一种,有时风和日丽,偶尔“卷土重来”。今春,久违的沙尘天气再现,让人们在“风尘仆仆”之余,更为关注宁夏的绿色屏障建设。
在宁夏,率先实现荒漠化逆转,数十年来,荒漠化治理步履不停。从“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三面环沙的宁夏,从未间断与沙的博弈。
点击宁夏防沙治沙的“文件夹”,将“窗口”最大化,“人进沙退”背后的源头力量何在?
荒漠化地区天然林保护成效明显。
工程治沙:绿进一寸,沙退一步
宁夏,是风沙进入祖国腹地和京津地区的咽喉要道,是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部分。
据《宁夏林草年鉴》记录,新中国成立前,宁夏风沙灾害严重。浩瀚的沙区,仅有一些散生的天然灌木和沙生草丛。
自治区成立后,宁夏营造河西、河东两条大型骨干林带,阻止沙漠侵袭。20世纪70年代起,在引黄灌区,全民营造农田林网。至上世纪80年代,兴建扬黄灌溉工程。
“十三五”期间,宁夏“防沙、治沙、用沙”并重,全区完成荒漠化治理45.84万公顷。2020年,全区启动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规划治理面积8万亩。
沙退一步的艰辛,绿进一寸的欢喜,治沙从未有捷径。
宁夏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十三五”期间实施造林181.18万亩,推进生态林业发展,筑牢生态屏障;“十三五”期间,退耕还林对全区森林覆盖率贡献3个百分点,全区荒漠化土地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实现双缩减;据宁夏生态林业基金管理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宁夏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区涵养水源功能增强,土地荒漠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个春天,“蚂蚁森林”项目首来宁夏。在中卫市蒿川林场,2021年蚂蚁森林中国绿化基金会合作造林项目在这里“成长”。“项目建成后,将增强项目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固碳释氧等效益。”自治区林草局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说。
当前,宁夏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在中部防沙治沙区重点治理水土流失,以减少黄河泥沙输入。
征战“沙场” “点兵”绿意
荒漠化治理,是一道世界难题。防沙植绿的成本或许可以计算,却无法估量每一棵树背后,对绿色的执念。
在沙漠里植绿有多难?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0倍,刚栽好的苗,有可能就被沙子追上。但最难的,是对绿色的想象。
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场长唐希明介绍,防沙事业,包括固沙和治沙。20世纪90年代,利用第一代治沙人发明的麦草方格成功固沙后,第二代治沙人使用生物工程,在扎好的麦草方格中播撒草种,通过风的作用力,形成植物沙障。
除了继承治沙人的苦干,唐希明创新发明“便捷式沙漠造林器”,实现造林成本降低55%,成活率提高25%。2017年,他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经历过沙的暴戾,也见证沙的温和,唐希明感慨,“人和沙,可以和平共处。”
自治区林草局生态修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仍有278.9万公顷荒漠化土地,“十四五”期间,将深入推进规模化防沙治沙试点项目,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通过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有效改善沙区生态。(宁夏日报记者 毛雪皎/文 自治区林草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