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永强正在查房。记者 海坤 摄
20多年来,闽宁镇卫生院见证着闽宁镇医疗事业的日新月异。
闽宁镇卫生院副院长苟永强罗列了这么一组数据:2000年时,该院600多平方米、4个科室、1名主治医师、日门诊量10多人次、年业务收入15万多元。如今,该院6800多平方米、8个科室、7名副高级职称医师及4名主治医师、日门诊量200多人次、年业务收入近500万元。
数据能反映趋势,却道不尽医疗惠民的守护之情。“伴随着设施设备的投入、医疗团队的壮大和提升等,移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收获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苟永强说。
几分钱的处方里藏着心疼
苟永强开过的最小的药方仅有几分钱,就在20年前的闽宁镇卫生院。
穷,是那个时候闽宁镇许多事物的归因。苟永强还记得2000年闽宁镇卫生院开业时,周边只有一条不到2公里的马路、3栋两层以上的建筑物以及两个土坯房饭馆。闽宁镇卫生院楼两层高,堪称当地“豪华”建筑物。可是这种“豪华”之内,是另一种萧条。在职职工18人,其中16个是临床经验较少的“小年轻”。此外,还有一台老旧的放射机、一台黑白B超机以及一个仅可以做血尿常规的化验室。虽然开设了4个科室,但寥寥无几的门诊量,让各科室自动合并,4个医生守着两间办公室,每个值班医生都变成了全科医生。
门诊量少,还是因为穷。移民们生活水平低,小病拖着,大病镇卫生院看不了。因此,遇到感冒、腹泻等患者,为不增加病人的负担,医生们的处方能开多小就开多小,几分、几毛钱的处方很常见。
移民对预防接种知之甚少,为了守护闽宁镇公共卫生安全,医生们下了不少工夫。苟永强举了个例子,多年前,移民卫生意识薄弱,选择居家分娩的较多,而乙肝疫苗要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医生入户宣传接种乙肝疫苗的必要性,村民大多排斥,有的人家分娩时为防医生甚至大门紧闭。为让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医生有时还需要翻墙头。
时过境迁,随着医疗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扎实开展,闽宁镇移民孕妇几乎全部住院分娩,计划免疫接种率则达到99%以上。
医疗水平上台阶移民乐享便利
20多年来,闽宁镇卫生院经历了3次扩建。在扩建中,闽宁镇卫生院有了办公场地、有了住院部,更有了较为先进的设备。“以前受检测设备的局限,许多病我们都看不了。”苟永强举了个例子,比如腹泻脱水治疗并不复杂,但因为缺乏辅助检查设备,无法判定患者所缺的电解质种类,移民一度因为此病都要跑趟县医院。如今,闽宁镇卫生院拥有8个科室,近百名医护人员。除了看病外,闽宁镇卫生院还承担着14类5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这些年,闽宁镇卫生院发生变化的,不只是硬件,更重要的是医生技术水平的提升。医生技术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上级医疗机构的“传帮带”。苟永强介绍,平均每年自治区人民医院、银川市中医医院、银川市口腔医院、永宁县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会派驻10多名高年资医生到该院。如此,不仅提升了该院的医疗水平,还为年轻医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记者 李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