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院
王耀祖把玩文物
王耀祖收藏的彩陶罐
王耀祖自小就喜欢玩,玩着玩着,一不留神,玩出了令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尤其在文玩行业,玩的时间长了,上当、受骗、走眼也多了,只能静下心来把玩、深钻、研习,经过反反复复折腾,他用时光磨砺眼光,用经历丰富经验,硬是把自己从一个目不识器的门外汉锻造成了固原市小有名气的古董“玩家”。
一把刀币结藏缘
对王耀祖来说,在原州区中河乡小沟村上小学的时光是一生最快乐的记忆。那时候微风习习,阳光和煦,无忧无虑地上学是最惬意的事儿。四年级的一天早上,他和小伙伴儿蹦蹦跳跳走在上学的路上,男孩子自有的调皮,让他们一路上一直爬高就低,上蹿下跳。正在他们踢踢跳跳时,忽然一脚踢出了一个13厘米长、类似匕首一样的东西,上面锈迹斑斑,有刀锋但不锋利,刀柄处有一个圆环。虽然还不知道此为何物,但是将之拴在钥匙链上,挎在腰间,既威风又神奇。他们对此分外珍惜,他和他的小伙伴儿一人一天,成天挎在腰间,似乎比别的同学威风了许多。听大人说,这个东西是西汉时期的刀币,现在很值钱,他们遂将之视若珍宝,始终不离左右。
后来,他和小伙伴儿打了一次架,两个人从此不来往了,也把刀币从中折断,一人拿了一半儿。王耀祖留下了刀币的后半部分,并一直挎在腰间。
正是这一件小玩意儿,似乎把一个美丽梦想种在他幼小的心田。
于是每天上学、放学、走路、玩耍时,他都留意路上、同学家里、邻居家里的铜钱,只要发现一枚,就用各种办法换到自己手里,有时候用几毛钱买,有时候用吃的、家里的小东西等等换取。
小学毕业后,他终止学业开始打工。
家里给他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在固原城里拉土运砖,养家糊口。期间,每挣一分钱,他就收一分钱的铜钱。在原固原县三中工地上拉土时,一个同行从工地上拾到一枚货布,他用两车拉土票赶紧换了回来。
后来,为了生计,他跟着三叔在固原城里学做面点,随后开了一家面点作坊。一边做面点维持生活,一边延续着收藏梦想,一有闲钱,他就去市场上转悠,不时还淘得一个喜欢的东西。
做了6年面点后,因为原材料及房租涨价,不得已,他关门又回到村子里种地。在家里,每天早上干农活,下午骑自行车走村串户,收藏文玩。
无论从事哪种工作,他都没有停止收藏的梦想。
这时候,他发现,不经意间他已经储备了几大串钱币,他用绳子穿起来,挂在家里的显眼处,每天看着它们,觉得成就很大。
后来,他去固原城南河滩市场溜达,一个文玩摊主看见他腰间挂着的半截刀币,要过去看了很久,最后要买,他没有卖。
过了几天,他想听听这位摊主对这个刀币来龙去脉的讲解,又去找到这个摊主。经摊主讲解,他一下记住了这个刀币的历史,怎么来的?干啥用的?他觉得任何一件器物身上都承载着时光故事,如何把这些故事也装在自己心里,让自己从盲目痴迷者变成一个懂行的人。
于是,他把这半截刀币以300元价格卖给这个摊主,反手就买了一本古玩书。
纸上得来终觉浅
就在他买到古玩书时,他发现,自己文化程度有点低,很多字都不认识。但是正因为文化程度低,让他有着过人的记忆力,他一边借助字典啃书本,了解当地的历史背景;一边对照自己收集起来的陶器残片,仔细辨识真伪、断代、修复。他凭着毅力和兴趣,死记硬背啃下了几十本专业书籍。经过几年的学习,他慢慢了解到,原来自己的家处在新石器齐家文化陶器遗址的位置,当时该遗址有6个窑口,齐家文化的代表是彩陶,马家窑文化则以素陶为主,这是他学习几年后,第一次了解到家乡的历史。
然而,收藏是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的,对于再次回到农村,以务农为本的王耀祖来说,当爱好遇上经济的入不敷出时,就如沙漠行舟,步步艰难。
于是,他不得不再次进城打工,维持运转。
这次打工机遇较好,当年恰逢固原市城市大规模改造扩建,相关部门在打通文化西路,延长城市道路,拆迁工程较多,他承包了部分私人院子的承建工程,收入也有了改善。
这段打工结束后,他又去银川打工2年,不管在哪里打工,学习文玩知识的信念始终没有终止,心底难以割舍的收藏情结始终揣着。尤其在银川打工2年多,他只给家里带回来了5000元,身上却背着一包铜钱。
从银川回来后,他觉得已经学习了很多古玩知识,以前收一件东西常常让别人看,而现在自己可以甄别真伪,断明赝品了。
于是,他再次来到固原城,在南关街租了一间小门面,胸有成竹进军古玩界。
当时,一个银川人拿了一幅启功先生的字画进门来,他凭自己的眼光,用放大镜、借助资料,还有其他手段仔细鉴定,得出结论这是启功先生的真迹。来人要价2200元,他没钱,就用家里唯一的一台农具手扶拖拉机头,换回来这幅字画。后来这个人迅速把拖拉机头倒卖给村子里的另外一个人,然后消失了。
这时,他请行家对这幅字画重新鉴定,结果与他的判断天壤之别,字画是赝品。他一下傻了眼,不仅怀疑自己所学东西之少,也初尝被古玩行当深水所呛滋味。
当年看着别人用自己的拖拉机犁地,自己家里地却没啥犁的尴尬局面,他心里不是滋味。家里人也认为他这些年来一直在胡整,最终会跌倒在胡整上。
接下来,王耀祖死不改悔地依然走向文玩市场。
当年秋天,他把家里新收的几袋胡麻拿到市场卖了700元,又收购了30多个银元。拿到行家处鉴定,专家一看,全是假的。这次,由于自己走眼,家里一年仅有的收成又泡汤了。
恰恰这次之后,家里人对他的看法发生了改变,父亲认为,他从小不好好学习,好不容易有这么个爱好,希望大家支持他,让他折腾出个名堂。
自此,他的妻子张晓荣也开始学习绘画、剪纸,学习后得了很多奖项,她的剪纸作品很受大家的喜欢,逐渐被市场认可和接受。张晓荣一次给陕西榆林的一家文化大院卖了剪纸作品200余幅,所有收入支持他的爱好。
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耀祖是一个有个性的人,前几次的跟头摔得他不得不睁大眼睛,重新打量和认识这个行当。
他发现,仅靠书本知识,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他要在实践中滚打摸爬,练就一副火眼金睛。于是,他想各种办法大量收购文玩,通过实物和书本,增长知识,鉴别真伪。他也和藏友广泛交流学习,互学互鉴,甚至走出去,在陕西、甘肃、北京等地的文玩市场上学习。
经过整整10年的潜心学习和大量过眼、过手文玩实物,加之琢磨修复和还原200多件陶器残片,他才真正理解了文玩上每一个铭文的意义和价值,各朝代文玩上不同纹饰所呈现的美好祝福和寓意。他倾注全部情感和心血,经过大量的见识和把玩,熬白了头发,熬枯了双眼,也磨去身上所有棱角和一颗浮躁的心,一心一意蒙着头只在文玩领域出入。
十年磨一剑。10年时间他从心理上谢绝了所有不该有的消磨时间的方式,也关闭心门自我提升,甚至自我修行,常言道:板凳也怕十年冷。10年的冷板凳终于让他饱览群书,汲取了前人的心血和积淀,把自己脱胎成为一个自己想要的人。
10年后,他再次踏入固原文玩市场。以往固原市场上文玩常常要邀请外地专家鉴定。现在,他逐渐可以分清朝代,慢慢断明其用途以及掌握基本情况。10年时间,他也收藏了近4万件文玩,2000多件陶器,上百件彩陶。
文玩市场玩名堂
2015年,他把老家的院子重新翻修扩建,把所有的文玩陈列出来,建成文化大院。把各种不同的文玩分类,于是有了六盘山收藏馆(陶器收藏馆)、农耕收藏馆、红色收藏馆、字画馆、非遗剪纸馆。
文化大院一亮相,以其藏品丰富独特惊艳西北,尤其引起了甘肃省齐家文化研究会专家的青睐。研究齐家文化的专家,一看见他的2000多件陶器,很惊讶。他们至今没见过如此多的素陶和彩陶,这批陶器是齐家文化最重要的实物,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历史文化。他们多次组织相关人员来王耀祖文化大院参观学习,甚至交流研讨。他们通过王耀祖的介绍及他所掌握的齐家文化史料,聘请王耀祖为甘肃齐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团成员。为了研究齐家文化,他们甚至有过要收购这批陶器的想法。
随之陕西每年来很多文玩收藏方面的爱好者,参观学习交流,2019年中国玉珠协会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参观大院。
为了和更多的藏友交流学习,让固原深厚的文化积淀被更多的人熟知和了解,2017年,王耀祖在市民政局注册成立了固原市古玩收藏家协会,会员150多人。协会旨在交流藏品,推动固原文玩市场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在协会的提携和扶持下,协会会员大都能辨别文玩的真伪,固原的藏友再不会被市场上的赝品困扰和蒙蔽。这个成绩,是王耀祖带给固原文玩藏友的福利。
现在,王耀祖带着藏友在文玩市场驰骋,下江南、上新疆,帮藏友把关鉴定文玩真伪。也常常邀请固原、陕西等地的文化界的书画艺术家,采风、写生、挥毫泼墨。不时在文化大院举办一些书画笔会、剪纸交流会、篝火晚会,交流技艺、以玩会友。
王耀祖和这些文玩一呆就是一天,它们犹如他的孩子,浸透在他的身心、灵魂里,也占据着他的时间和精力。时间一久,他的各种想法也出现了,他不能将它们藏在大院一辈子,也不能将它们带进坟墓。
看着它们,王耀祖觉得自己把几千年的文化揽于怀里,觉得自己一个小学文化的人,有着这样的境界也很不容易。于是,他不时滋生着满满地家国情怀,我们的祖国真了不起,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这些代表祖国繁盛的文化符号,应该让更多的人分享和传承。
他除给各博物馆捐赠了部分文玩外,目前文化大院还有2万余件各类文玩。他希望和大学、中小学联系,在各学校建立博物馆,让收藏走进校园,给学生普及文玩承载的历史文化知识,把固原厚重的文化积淀及家国情怀,透过一件件实物,引导学生滋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并将之永远传承下去。(记者 何晓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