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天井”锁山村 今朝汽车开进家
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抠”出来的“天路”拓宽了——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脱贫攻坚答卷】
参加完大年三十晚上的春晚现场直播,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毛相林,正月初一早上9点出发乘坐北京飞往重庆的航班,然后转乘高铁抵达万州,最后再乘汽车于晚上9点半回到家中,10多个小时的奔波,毛相林没怎么感觉到累。
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三,明媚的阳光照耀着下庄和四面的高山。房前屋后挂满晚熟柑橘的果园,层层叠叠散发着通透明亮的翠绿和金黄。“以前去一趟巫山县城,往返至少要4天。现在不到一天的工夫就到了北京,真是太方便了。”毛相林带着记者到其他村民家采访时说。
下庄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的深处,整个村子被“锁”在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巨大“天井”之中,从“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多米。下庄90多户人家,就散布在直径1.3公里、落差两三百米的“井底”。毛相林一家原来住的是土砖木板黑瓦房,紧挨着的新房2017年建成后,原来的老房子还没有拆。向两栋房子的后面仰望,几乎笔直的山壁上弯弯绕绕盘着一条时细时粗的白线,那就是下庄人祖祖辈辈走过的“路”。这个坡度一般都在70度左右的山体上,有3个大台阶和108道“之”字形拐,以前是下庄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到1997年时,全村397人中有150多人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160多人从来没有见过公路,300多人从来没有看过电视,闭塞的交通束缚了人们挣脱贫困的双手和大脑。
1997年,村支书毛相林决心带领乡亲们自己动手,修一条通往山外世界的公路。四周都是悬崖峭壁,人都上不去,怎么可能修公路?面对质疑和反对,毛相林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抠也要为子孙后代抠出一条路来,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
此后整整7年,下庄人用土办法、当土专家,蹲在悬崖边吃,挂在悬崖上睡,几乎每个参与修路的人都多次受伤,其中有6个人因伤离世。2004年,几乎垂直的绝壁上,终于被下庄人“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
这条“天路”,是一条只能通行摩托车和小型农用车的碎石路,每逢下雨都会被塌方和泥石流阻断,但它让下庄人第一次看到了走出大山的希望。毛相林又趁势发动大家发展产业,打通下庄脱贫致富的路。他带头种漆树,当年夏天全热死了;号召种桑养蚕,桑树长得好,蚕却死了个精光;尝试养山羊,也赔了老本。几次失败后,乡亲们有意见,毛相林也更加清楚,摆脱贫困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村民大会上,他主动作了检讨,从此只要外出就更加如饥似渴地学,逮着机会就把农技人员和农业专家请到村子里。
中央新一轮脱贫攻坚的部署,让毛相林深知自己的责任更重了,但多支扶贫队伍、一个接一个的扶贫政策在下庄“落地”,又让他明显感觉到肩上的压力更轻了:“过去是跟着跑、追着跑,这几年是被催着跑、推着跑。”2014年,重庆市和巫山县的农业专家,对下庄的海拔、土壤、气候、水分、阳光等自然条件进行全面考察分析后,建议发展纽荷尔柑橘、桃、西瓜三大脱贫产业。2015年,通往下庄的公路被纳入脱贫攻坚规划,巫山县提出要“重走下庄路,重树下庄精神”。毛相林和其他村干部一起,一边学习摸索,一边一户一户上门发动,一块地一块地手把手教。几年下来,下庄发展的650亩柑橘每年增收达到了200万元,120亩黄桃和七八十亩脆李也将从今年开始挂果。毛相林在县、乡支持下打造下庄劳务品牌的努力也见到了成效,现在全村每年的劳务收入都超过了200万元。2020年,下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4元,是修路前人均300多元的40多倍。
2018年,下庄人自己“抠”出来的“天路”,变成了拓宽后连接到每家每户的水泥路,全村一下子有了40多辆小汽车。下庄人出去方便了,来到下庄观光旅游的人也多了。在扶贫政策支持下,全村已有19栋34户人家改造成了民宿,村民杨元鼎和两个亲戚一起开的“三合院”农家乐,虽然2020年因疫情影响只经营了半年,但收入却达到了十几万元。今年正月初一到初三,来到下庄的外地游客就超过了600人,围绕下庄总长5公里的旅游环线又在正月初八正式动工,杨元鼎相信今年的收入“至少能够翻一番”。
巫山县骡坪镇退休教师刘顺洪,当年曾组织师生为下庄修路捐款。正月初三这一天,刘顺洪带着家人陪外地来的亲戚到下庄参观。“变化太大了!下庄人确实了不起!”刘顺洪说,“今天这个时代更了不起!我看到这个时代的种子正在下庄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 张国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