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多所高校丰富留校学生的假期生活与学习
留校过春节 他乡似家乡
宿舍窗户贴上红彤彤的窗花年味儿十足,食堂师傅精心烹制的年夜饭满屋飘香,不同主题的趣味活动轮番登场……这个寒假,河北省多所高校举办特色过春节活动,丰富留校学生的假期生活与学习,让他们在异乡感受到融融暖意。
年夜饭暖胃又暖心
留校过年,年夜饭成了各大高校的重头戏。
“10个菜,荤素搭配,硬菜有熏鸡、肘子、红烧鱼等,三十、初一饺子敞开吃,还有水果、小零食。”河北科技大学总务处饮食服务中心主任牛魁哲格外看重年夜饭,光是菜谱就跟留校过年的学生们商量了好几遍,“孩子们不能回家过年,得让他们吃好!”
“学校的饭菜精工细作,好吃又好看。”河北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让学生吃出新意,学校买了南瓜、火龙果、菠菜,榨汁包彩色饺子,“红的、黄的、绿的……皮薄馅大、个个都有‘好彩头’的彩皮饺子,让年夜饭更有仪式感。”
关怀不仅仅来自食堂,放假在家的老师们,也牵挂着留校的学子。他们有的回到学校陪学生过年,有的做好丰盛的饭菜,趁热送到学生手上。
春节前夕,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辅导员张一凡和同事们摩拳擦掌,苦练厨艺。“留学生们春节不回家,他们点菜老师掌勺!”操作台上,10多位老师变身大厨,煎炸爆炒,为留学生精心烹制节日大餐:红烧鸡翅、油焖大虾、蘑菇炖鸡、蒸年糕、炸春卷……再加上新出锅的水饺,满满一大桌子饭菜色香味俱全。留学生们纷纷掏出手机,拍照上传朋友圈,“要把美好的中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除了美味、丰盛的年夜饭,一些学校还为学生准备了大礼包,水果、干果、点心和牛奶一应俱全。“不仅是年味,里面还透着各自的小心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河北医科大学的学子们从大礼包里掏出了口罩和防疫物资,河北农业大学把学校的扶贫特色产品——“太行驿站”苹果,也装进了大礼包中。
走心活动纾解乡愁
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了纾解学生的思乡情绪,各学校为学生安排了走心的迎春活动,营造节日气氛。
“同学们,这里可以领福字喽!”腊月二十八,河北医科大学举办“新春送福”活动,学校准备了中国结、春联、小灯笼、窗贴等各种各样的礼物,为留校学生免费发放。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迫不及待回到宿舍和实验室,贴春联、挂灯笼。
“今年过年虽然不回家,但一点也不孤单!”河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18级研究生潘来胜说,娱乐比赛、趣味游戏、写家书、剪窗花、装饰宿舍等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大家过年还有什么需要?吃喝住用都可以提!”这句话潘来胜听了很多遍,辅导员反复征集学生们的需求,及时向学校反馈,全方位满足大家期待,“春节前,大家想换换发型,学校就专门请来理发师,为我们精心设计发型。”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河北大学成立留校学生临时党支部,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朋辈辅导,在党员教师中推行陪就餐、陪锻炼、陪活动、陪聊天、代采买等贴身服务。河北师范大学实施家校互动计划,教师与留校学生家长一一进行电话沟通,详细介绍学校各类保障情况和学生的表现。
寒假期间,学校资助也在“提档升级”。河北农业大学为寒假留校学生发放经济补助,对建档立卡等经济困难学生提高资助额度。
“大年初一,我收到500元大红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留校学生李兴华兴奋地说。据了解,河北大学实行分类资助,校、院两级携手建立经济资助、心理辅导、学业指导、政策宣传立体帮扶体系,为相关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同时根据岗位需求及专业适配度情况,为有需求的学生安排勤工助学岗位,不仅锻炼能力,还能缓解经济压力。
“学习+锻炼”充实又规律
在潘来胜的备忘录里,每天安排得有序紧凑,阅读文献、实验数据整理……笔记本上留下密密麻麻的记录,有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有自己的学习反思。
寒假是“弯道超车”的宝贵时机,不少留校学子珍惜难得的时间,努力学习,提升自我。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生孟凡斐,假期里要完成实验及数据整理、论文撰写,准备交上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在学校确实非常方便,导师马国伟经常到校,面对面指导我的实验和论文。”孟凡斐表示,学校里学习氛围浓,学习效率高。
为了让留校学子学有所获,河北师范大学实施学业助力计划,开放资料室、实验室、会议室,为学生留校学习、科研提供良好条件,并为留校学生制订“寒假学业提升计划”,开展实验指导、撰写论文、学术沙龙等活动,确保学生充分利用寒假时间勤奋学习。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为学生提供了线上学习软件和平台,帮助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未来蓄力。
学习之余,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向操场,锻炼身体。
“跑步2公里,跳绳300个……”2月16日,李兴华给记者展示了她的运动计划。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学校在春节期间特地开放了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健身场馆,配齐配足运动器材,满足留校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爸爸妈妈,你们不必为我担心……”在与父母的视频里,潘来胜说,以往过年在家就是吃吃睡睡,这次过年可谓充实又规律。(河北日报记者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