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是一条回家的路。
老一辈人关于春运的记忆,也许是“黄牛党”手中招摇的高价车票,也许是绿皮车厢中的刺鼻味道,也许是出站后手拎大包小包打不到出租车的无奈。时过境迁,如今的春运早已换了模样:科技气息十足的“刷脸进站”、宽敞明亮的动车组列车、送到座位的互联网点餐……这些历年春运下社会进步与真情服务的不断变化升级,温暖了我们的回家路,让回家过年、一家团圆更加温馨。
近日,一则“春运母亲”的故事红遍了网络。这位叫巴木玉布木的母亲第一次出现在众人眼前是在2010年的春运。她在南昌火车站前广场背着比自己还大的包,左手是一个破旧双肩包,右手抱着孩子,虽然在匆忙赶车,但是眼神十分坚毅。那时候,她从南昌到大凉山农村老家的回家路要走三天,费时又费力,而如今只需十几个小时。时间的缩短意味着回家速度的提高,这背后,是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在慢慢从城市向山村不断延伸。
曾经,一碗泡面里,有无数人的春运记忆。如今,高速公路服务区提出让利服务,给旅客提供餐饮价格折扣。铁路部门在“12306”上升级订餐服务,旅客可以轻松享受送到座位的美味。用餐的变化是时代前行的真实记录,也是交通部门温情服务的具体呈现,这种温情,能让我们的回家路更暖。
今年,春运遇上疫情,“坚守”这个词语诠释了团圆的别样内涵。从驻守在全国各地火车站、机场、码头的武警官兵,到奋战海关一线的检测人员;从社区里不辞辛劳接待返乡游子的工作人员,到武汉站“头雁”党员突击队发出的“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的时代强音,无不令人动容。当我们回家团圆时,不妨给家人讲述一个个坚守者的故事,他们早已把小家团圆转化为大家团圆。
春运,滚滚人潮年复一年。归途的艰辛终会被路上的温暖冲淡,因为春运回家的路在变化:或是路网的延伸、或是温情的服务、或是无声的坚守……当我们回家与家人拥抱,共享团圆美好时,一定对自己、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满怀希望,并将不断书写新的故事。(文字:谢廖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