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然而,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城市污水大量增加的问题不容忽视,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成为解决水污染、维系水生态的重要途径。对此,银川市将黄河银川段上下游统筹、左右岸齐抓、干支流共治,利用水资源、改善水生态、治理水环境、消除水灾害,统筹布局地上地下、陆上水中、城市周边,采取预防和治理的方式,让黄河干流的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进Ⅱ类出”,永葆母亲河的生机与活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减少入黄排污总量
供水安全离不开完善的供水系统,水厂是水的“净化器”,供水管网则是水的“搬运工”。在加强源头治理方面,银川市生态环境局采取“提标+治污+严管”的方式,实施岸上岸下共同治理,系统治污水、保好水,先后实施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目前,全市16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一级A排放标准,在住建部对全国36个重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考核中排第二名,位列西北区第一。按照Ⅳ类标准扩建第四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第一再生水厂,加大再生水回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减少入黄排污总量。
银川市坚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完善农村污水、生活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强化垃圾收集、清运和环境卫生巡查监管,加大农村改厕、污水处理等重点项目,从源头减少污染。完成6条重点入黄排水沟人工湿地建设,加强人工湿地巡查保洁和运行管理,保障入黄排水沟人工湿地稳定运行,实现水质改善提升。强化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40余处,搬迁禁养区内23家规模化养殖场,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9.11%。持续推进农业“三减”行动(减少农业使用,减少化肥施用,减少除草剂使用),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全面禁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其他地区按照降低10%的标准实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30亩,创建“三减”示范区42个5.13亩,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建设绿色田园。
目前,按照Ⅳ类标准建设的银川市第一再生水厂,已完成工程量的75%,第二和第四污水处理厂连通调配工程已完工。城市污水处理集中处理率达到95.6%、县城达到85%以上。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绿色生态发展新路
新时代黄河保卫战任务艰巨,农业面源污染短板亟待突破。对此,银川市生态环境局采取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要素,以山水林田湖草为有机整体,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和修复,遵循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大方针,从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培育发展生态经济的全要素支撑体系,将更多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业、生态产品,继而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共发展、人与环境相和谐的绿色生态发展新路。
在持续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同时,银川市生态环境局根据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总目标,重点加强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生态渔业区建设、农业“三减”行动的实施,来推进种养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形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良性循环,通过项目建设带动,提高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性。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力度,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保障农村污染治理设施长效运行,确保打赢农业领域碧水保卫战。
同时,我市还启动黄河银川段两岸河滩地收回整治行动,配合市自然资源局编制完成《黄河银川段两岸河滩地收回整治生态修复工作方案》《黄河银川段两岸河滩地生态廊道规划》《黄河宁夏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现状底数图册(银川市)》,对近19万亩河滩地稳步收回进行封育,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整体思路基本形成。
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配合住建、市政部门全力推进第一再生水厂及配套进出厂管网、第四污水处理厂配套再生水管网、雨污分流二三期、西北农资城排水管网改造等工程,补足城市排水防涝短板,加快推进已建成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运营管理,保障管廊设施正常使用,确保发挥经济及社会效益。做好城市排水管网的疏通清淤,有计划进行排水泵站的维修改造,保障市区排水顺畅,防止雨季汛期出现内涝隐患。提升城市精细化管养水平,通过积极引入新技术、高科技设备,提高对市政基础设施管养维护及安全隐患的排查能力。建立健全黑臭水体长效管理机制,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达到长制久清效果。(记者 寇莉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