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绥芬河:跨境贸易富了边陲小城
通讯员 范忠孝 本报记者 李丽云
在黑龙江省有座边城叫绥芬河,它同时还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会说俄语的城市”“能使用卢布的城市”“鸟虫叫醒的地方”。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上世纪80年代中期,边城人用“西瓜外交”打开国门。全民流通的俄语,满城中俄双文牌匾,凸显出绥芬河对俄跨境贸易的作用,从早期的物物易货贸易到如今的跨境电商,不断升级的跨境贸易为绥芬河市民带来幸福满满的小康生活。发挥对俄边境资源优势,“百年口岸”绥芬河走出了一条全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道路。
“自己富不算富”,带动更多人致富奔小康
10多年前,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大批伊春人纷纷转战号称“中国木业之都”的绥芬河口岸。怀揣创业梦想的于志明从伊春来到绥芬河,依托丰富的俄罗斯木材资源,他走出一条从椴木小菜板加工升级到“百年口岸”品牌家具制造的转型之路,如今,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共有经销商400多户。他以加工俄木菜板为起点,先后培养出几十个木业经纪人,带动兄弟们一起致富奔小康。
绥芬河本土成长起来的女企业家王颖冬,被喻为“商界花木兰”,曾荣获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城40名典型人物之一。1993年,师范学院毕业当教师的王颖冬,从对俄易货中看到商机,决定放下铁饭碗下海经商。她于1995年注册成立绥芬河市蓝洋经贸公司,从事对俄果菜出口生意,实现了从境内果菜采购、包装、装车、清关到境外市场销售一条龙运作。不到3年,蓝洋公司就已在黑龙江各边境口岸设立7个子公司,拥有员工300多人,果蔬市场拓展到俄罗斯多个州区,年出口创汇额超1亿美元,成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菜篮子”。
电商升级边境贸易,边城人开始网上跨境淘金
李大成,是绥芬河口岸跨境电商的领军和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1993年,21岁的李大成在家乡呼兰县高中毕业,带着5000元贷款来到绥芬河,走上“淘金”之路。2011年,他发现电商淘宝兴起,6个月后通过网络,把一批T恤衫卖到巴西。2014年成立绥芬河巨狐电子科技公司,2016年从依托“速卖通”电商营销,向中俄跨境电商产业园转型扩展。
如今,绥芬河电商产业园平均每天业务量8000多单,旺季时每天可达2万单,直接和间接就业600多人,形成跨境电商全产业链,被认定为黑龙江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牡丹江市创业孵化基地。
在绥芬河这个中国最大的俄罗斯商品集散地,跨境电商已将销售市场开拓到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各地消费者购买的俄货近80%来自绥芬河。
从2016年至今,7200家电商经营俄罗斯商品销售额每年达40亿元人民币,电商直接从业及间接带动就业2.5万人。
自研提拉米苏生产线,让俄式食品实现国产化
俄罗斯提拉米苏蛋糕于2015年涌入中国。在俄经商的鸡西人白雷看到进口提拉米苏在国内供不应求的商机,便回国成立了绥芬河市俄麦诺食品公司,从全球优选原材料,引进俄罗斯传统工艺和配方,与国内食品机械制造企业合作研发6条全自动食品生产线,实现了提拉米苏的国产化加工,口感更适合国人。目前该公司如果全员生产的话可日产提拉米苏30多吨,小小的提拉米苏,销往全国做成了一个大产业,共安排就业180多人,成为提拉米苏行业龙头。
如今,绥芬河市拥有几十家提拉米苏生产企业,其中大型企业10多家,从业者有六七千人,擀饼女工月收入最高时在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甜蜜的事业”带动了包装、物流、原料、养殖等全产业链条的发展。
对外开放40多年来,绥芬河进出口货运量近亿吨,约占黑龙江省85%,进出口贸易额居全国边境陆路口岸前列。
伴随绥芬河自贸片区2019年设立,“一区”引领“七区”联动的协同发展格局形成,多项优惠政策的叠加推动了绥芬河贸易领域向多边合作拓展、贸易结构向多元支撑转变、贸易往来向便利通关提升。
绥芬河人则在不断升级的跨境贸易中丰满腰包的同时,见证了曾经边远封闭、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化蛹成蝶”为一座繁荣开放、富有活力的国境商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