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锡林郭勒11月26日电 题:“生态红线”这些年:发生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业转型
作者 奥蓝
“我以前也是放牛的,跟现在根本没法比。以前20—30头牛就算当地的养牛大户了,现在得200—300头。重要的是我们抗灾能力变强,不用靠天吃饭了!”
11月底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已有冬的凛冽。王泽民是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乌日根温都日勒嘎查牧民,去年新建一座占地200余亩的家庭牧场养牛,今年又新盖数百平方米的暖棚和产房,还储存了500多吨饲草料,已累计投资数百万,其中一部分贷款。他告诉记者,不论旱灾、雨季还是雪灾,他的300余头牛都不怕。“去年大雪灾,我家牛就没掉膘,周围好多人来取经呢。”
图为锡林郭勒大草原上按照传统放牧方式散养的牛。 奥蓝 摄“以前放牧的时候,我们把牛散养在草场上就不管了,牛能吃多少算多少。如今我们采用集中舍饲育肥,将大牛、小牛、怀孕母牛、出栏牛等分7个棚圈分栏管理,还配有专门的技术员,牛产犊也有专门的产房,还与专业公司合作来做防疫。之前跟现在真得没法比。”王泽民的养牛经有些是自己琢磨的,有些是老一辈蒙古族牧民传授下来的经验,有些是政府带着出去考察参观学习得到的。“牛粪也都堆起来了,我有100多亩的青贮地。我把牛粪翻进地里,再用产出的秸秆喂牛。合适。”
王泽民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养牛人越来越多,人们的观念逐步在改变。
作为我国四大草原之一,锡林郭勒草原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保存较为完好。当地政府为缓解草原压力、恢复生态,率先于2015年将基本草原、林地、水域、沙地等生态功能区、敏感区、脆弱区划入生态红线,近年来对草场实施禁牧、轮牧、休牧、严格规定载畜量等举措。至今,成效有目共睹。
同时,锡林郭勒草原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在如此生态保护政策下,畜牧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图为王泽民家庭牧场中储备的部分草料。 奥蓝 摄早在2016年,锡林郭勒盟政府提出“减羊增牛”战略,以期加快发展优质良种肉牛产业,再造畜牧业发展新优势,来应对生态保护压力加大、环境约束趋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牧民增收空间收窄等多重挑战。
记者在走访中亦发现,如今不仅畜群结构发生变化,养牛的牧民越来越多,生态牧业、现代化牧业理念也渐入草原深处。就在数月前,阿巴嘎旗还被确定为内蒙古唯二牧区现代化试点之一。
“少养、精养。”廷·巴特尔是新中国开国少将廷懋之子,1974年来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亚嘎查插队,自此再也没有离开。这些年来,他通过划区轮牧、减羊增牛、植树种草、保护野生动植物等多种手段,将自家5900余亩草场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生态牧场。他曾向牧民建议,每家都要算一笔账,根据自身情况来做平衡。生态好、草场大可以多养;劳动力少、生态不好的可以少养。
“传统放牧形式的养牛数是有限的,因为草场面积有限,草畜平衡政策又要求载畜量。在我们这里,按照传统放牧模式,平均150亩草场才允许养一头牛。而按照王泽民这样的舍饲模式,200多亩地养了300多头牛。其余草场的生态压力一下就小了,牧民收入也上去了。”查干淖尔镇副镇长额尔登巴雅尔建议牧民,在传统草原放牧之余,舍饲育肥部分牲畜。
“我是以舍饲圈养为主。我自己还有2000多亩的草场,我打算明年种些树,按照草畜平衡要求在这里养一些本地牛,到时候他们在树丛中溜达,夏天不热、冬天抗风。”王泽民告诉记者,他如今养牛的思路是“来者不拒”,育肥牛、冷配牛、当地肉食牛都养。“怎么合适怎么来,反正啥也不耽误。”
这些年来,为了推动当地牧业转型升级,政府“步履不停”:科普宣传改变牧民观念,帮助农牧民协调贷款,带领大家外出考察参观,积极培育扶持托牛所、动物医院等现代化牧业生产项目……
“说真的,我们也不知道现代牧业是啥样的,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额尔登巴雅尔感慨说,政府也想让牧民的收入再提高,但现在已经达到一个瓶颈了。而以他多年的基层经验来看,强调科技化、标准化的现代化牧业可能就是破题的方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