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保护利用有了新路线图
违规妆彩、涂画、燃香都将被整治
本报北京电 (记者赵晓霞)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2年,石窟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石窟寺重大险情全面消除,石窟寺“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工作基本健全,重点石窟寺安防设施全覆盖。到“十四五”末,石窟寺保护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完善,保护管理机构和队伍更加健全;石窟寺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升,石窟寺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意见》明确了石窟寺保护利用10项主要任务,具体包括:加大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力度,开展全国石窟寺保护情况调查,编制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建立石窟寺安全长效机制。实施石窟寺安全直接责任人公示公告制度,建立完善联合执法巡查制度,开展全国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开展石窟寺违规妆彩、涂画、燃香专项整治工作。深化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建立完善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研究体系,有序开展考古调查、价值阐释、艺术研究和成果普及,制定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加强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利用,制定石窟寺数据采集、加工、存储、管理等方面标准规范。
《意见》对提升石窟寺综合展示水平也做了具体指导,包括实施石窟寺展示陈列提质工程,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石窟寺展示模式,整合石窟寺资源建设国家文化遗产线路、国家遗址公园;核定、公布石窟寺景区游客承载量和重点洞窟的最大瞬时容量,推广预约参观制。
《意见》提出将深化石窟寺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建立中外石窟寺结好关系,安排石窟寺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等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石窟寺保护科学技术体系,统筹建设跨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
《意见》将健全国家和区域两级石窟寺协调保护研究机制,建设国家考古研究平台、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平台和区域级重点保护研究基地;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
数据显示,仅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中,支持石窟寺保护资金就超过10.4亿元。
据悉,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石窟寺保护工程,有效地改善了石窟寺保存状况,逐步实现了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重”的转变,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延伸阅读:
洛阳龙门石窟
发布6项重要考古成果
本报电 近日,龙门石窟保护研究成果发布暨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学术交流大会在洛阳开幕。
据报道,20年来,龙门石窟取得的考古成果包括:奉先寺遗址考古发掘、擂鼓台三洞窟前遗址考古发掘、香山寺遗址发掘、万佛沟第1窟窟前建筑遗址发掘、龙门西山北坡唐代僧人墓地发掘、瘗窟考古清理工作。
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年来,洛阳市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坚守申遗承诺,这些考古成果见证了龙门石窟遗产保护的成绩。
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这些针对寺院遗址、古墓葬等文化史迹的调查和考古发掘,为丰富龙门石窟的文化内涵、开展寺院遗址保护规划和文化展示、建设遗址考古公园、发展文旅产业等提供了详细的资料,也将推动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考古、佛教史研究和龙门石窟研究的深入发展。
(段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