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耀星光,长河映暖阳。
治沙的意义,不仅在于黄与绿的演变,也关乎人与沙的相处。防治“沙之害”,用好“沙之利”,宁夏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实现沙漠生态功能的转化增值。
2010年,宁夏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沙产业推进宁夏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将防沙治沙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探索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贫的科学路径。如今,已逐步形成沙区设施农业、生态经济林业、瓜果产业、沙料建材业、沙生中药材产业、沙区新能源产业和沙漠旅游休闲业七大主导沙产业。
沙漠旅游:星沙相望对话自然
在寂静的沙漠中,仰望星空,卧听黄河流淌,这是宁夏为现代都市人打造的浪漫。据携程网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中卫市成为全国热搜城市之一,“银川+中卫四日三晚跟团游穿越腾格里沙漠露营”成热门行程,预订同比增长200%以上。
星星酒店,是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的“网红”打卡地。在这里,数颗“星星”镶嵌沙海,演绎着沙漠与星空的自然应和。而在另一边,民宿集群“黄河宿集”则是沙漠与黄河的合奏,为八方游客提供了一处黄河边的栖息之所,2019年入住率达78%。民宿的兴起,带动当地农民自主参与生态养殖、农事体验。在沙坡头景区附近,鸣沙村、鸣钟村、沙坡头村等村庄,围绕“沙”元素发展乡村旅游。其中,鸣沙村的特色村寨项目运营以来,年均接待游客3万人次左右,实现营业收入497万元。
沙,是宁夏许多景区的底色,是生态画卷中厚重一笔。深耕沙漠篇章,宁夏文化旅游正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求着平衡。
沙漠经济:与沙携手变害为利
在黄河东岸,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16万亩戈壁滩的命运,因生态修复、绿色“手笔”而改变:
宝丰集团在这里改良土壤、植树造林,并高标准建设了万亩优质枸杞基地。与其他枸杞基地不同的是,这些枸杞的“头顶”是成排的光伏电板——2016年,宝丰在枸杞基地上方建设了占地3万亩的太阳能发电项目。
逐光而动,像向日葵一般的光伏板,源自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应用先进的带倾角平单轴自动跟踪技术,较传统光伏电站发电效率提高了20%。“一地多用、农光互补”的新型绿色产业模式,将光伏发电、生态农业、产业扶贫相结合。曾经的荒漠,得以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沙漠地区,具有丰富的光、热、土等资源优势,是沙生经济林及加工业、沙漠日光温室,各类沙料新型建筑材料,兴建太阳能、风能发电的理想场地。越来越多的昔日荒沙地,也正一一拓展着产业新空间——
在奶产业强劲势头的带动下,沙漠牧场盎然兴起。在中卫市腾格里沙漠南缘,沐沙牧场治沙近万亩,7年之后,曾经的沙丘变身为饲草基地,荒芜的沙地成为奶牛的“卧床”。
一套治沙、用沙与养殖的循环产业链条已经形成:牛粪经处理后,可进行土质改良;饲草种植,为沙漠绿洲增色。如今,1.7万头奶牛在这里安家,日产鲜奶220吨,带动1700多人就业。
在北部沙区、南山台子等沙区,中卫市发展40万亩以苹果、红枣、枸杞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区,年产值达14亿元;
干旱、大风,8.8摄氏度的年平均气温……曾限制发展的因素,如今成为中卫市发展云计算产业集聚区的先天优势,为沙赋予更广阔的能量。
“在沙漠‘变害为利’的进程中,宁夏严格准入制度,强化项目管理,全面执行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落实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根源上保障沙区资源合理有序开发。”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人沙和谐:统筹治理平衡布局
10月16日,宁夏葡萄酒与防沙治沙学院举行2020年秋季开学典礼——这是国内目前唯一一所培养防沙治沙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它的前身是有着30年办学历史的宁夏林业学校。代代传承,治沙的后辈力量正在崛起。
平衡沙漠的利害关系,这道命题仍在继续。宁夏是西沙东移的主要通道和前沿地带,干旱、多风、缺水,在严苛的自然条件下,植被恢复难度增大,生态环境仍然脆弱。
近年来,宁夏持续进行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精准推进“四大工程”,强化防沙生态屏障建设。同时,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防治结合,提升沙区的生态承载力,促进人沙和谐。
宁夏科学编制“十四五”防沙治沙规划,将加强小流域治理,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修复、人工造林、特色经济林、水土流失治理等推进荒漠化防治,充分利用各区域有利条件布局沙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
这里是宁夏,三面环沙。从沙之困、沙之治到沙之舞,以绿色泛舟前行。(记者 毛雪皎 李徽)